“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封雨晴, 孙建磊, 董玉梅, 刘鹏, 王崇启, 焦自高, 高超, 韩德果
    中国蔬菜. 2025, 1(9): 54-6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31

    摘要:糖转运蛋白(sugar transporter proteins,STPs)作为一类重要的单糖转运蛋白,在植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甜瓜STP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并对该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共线性关系、启动子序列、组织表达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瓜STP基因家族包括18个基因,依次命名为CmSTP1CmSTP18,在除1、3、10和11号染色体外的8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18个基因均含有内含子,且大部分含有3个。在系统进化树中,18个甜瓜STP基因家族被划分为3个类群;共线性分析表明,甜瓜与番茄存在共线性关系的基因共13对,与拟南芥存在共线性关系的基因共7对;启动子分析鉴定到多种激素以及光响应等顺式作用元件。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2个CmSTP组织特异性表达,表明不同CmSTP在甜瓜的不同组织或者不同的发育时期发挥重要的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STP基因家族在调控甜瓜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研究论文
    曾相琴, 王迪, 夏天, 黄彦, 田周娥, 李萌, 李振, 朱秀春, 林原
    中国蔬菜. 2025, 1(9): 64-7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05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其抗逆相关基因的挖掘对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植物二酰基甘油激酶(diacylglycerol kinase,DGK)通过调控DAG-PA信号转导通路参与逆境响应,但马铃薯DGK家族成员(StDGKs)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仍需深入解析。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StDGK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蛋白结构域,并结合qRT-PCR检测其在干旱、盐和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此外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系统对6个StDGKs进行原核表达与Ni-NTA亲和层析。结果显示,StDGKs基因表达受非生物胁迫显著诱导,其蛋白序列与结构高度保守;6个StDGKs重组蛋白均能在37℃、1.0mmol·L-1IPTG条件下成功表达NusA-His双标签融合蛋白,并通过亲和层析获得预期分子量的纯化产物。本研究证实了StDGKs基因可以响应非生物胁迫,其蛋白可在体外表达纯化,为解析其抗逆机制及马铃薯抗逆品种选育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

  • 研究论文
    卫晨龙, 周倩怡, 余小奎, 闫艺薇, 赵佳璐, 田洁
    中国蔬菜. 2025, 1(9): 74-81.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24

    果聚糖6G-果糖基转移酶基因(fructan:fructan 6G-fructosyltransferase,6G-FFT)是影响大蒜果聚糖代谢的重要基因,参与植物逆境响应过程。为深入了解As6G-FFT的基因结构和表达特性,从大蒜基因组中提取As6G-FFT的基因组DNAgenomic DNA,gDNA)和启动子序列,分析序列特征,验证外源激素对As6G-FFT转录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As6G-FFT全长7943bp,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多种逆境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如水杨酸(SA)、脱落酸(ABA)等。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As6G-FFT的表达受SA诱导,且诱导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正常生长条件下施加外源激素水杨酸,大蒜叶片As6G-FFT在SA处理前期(2h)迅速响应,鳞茎中As6G-FFT则在处理后期(9d)表达量达到峰值;干旱胁迫下,外源SA能够显著诱导根和鳞茎中As6G-FFT的表达,且对鳞茎的诱导效果更为明显;而低温胁迫下,外源SA仅对鳞茎As6G-FFT具有诱导作用。因此,推测大蒜鳞茎是As6G-FFT介导SA调控干旱和低温响应的重要组织。

  • 研究论文
    杨玉婷, 范桂彦, 胡军, 卞春松, 张志成, 李森, 李广存, 段绍光
    中国蔬菜. 2025, 1(9): 82-88.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04

    摘要:芽眼是马铃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以深芽眼和浅芽眼马铃薯为试验材料,选取匍匐茎弯钩期、次顶端膨大期、块茎初始形成期和块茎形成期4个发育时期的块茎样品,通过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分析不同芽眼深度马铃薯在块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从匍匐茎弯钩期到次顶端膨大期,深芽眼和浅芽眼材料的髓部组织细胞不断扩增,但浅芽眼材料的扩增速度快于深芽眼材料。因此,马铃薯芽眼深浅的差异形成在块茎发育初期,髓部组织细胞扩增速度的差异是造成芽眼深浅的主要原因,而次顶端膨大期是决定芽眼深浅的关键时期。


  • 研究论文
    李雨霏, 王建全, 武子桐, 何静, 王晶如, 史庆华, 杨晓玉
    中国蔬菜. 2025, 1(9): 89-9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28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甜瓜产业发展的主要环境障碍之一,开展耐盐材料筛选对于甜瓜耐盐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以19份甜瓜自交系为材料,对150mmol·L-1NaCl胁迫下萌芽期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和苗期株高、茎粗进行统计,并利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耐盐甜瓜材料。结果表明:萌芽期盐胁迫处理对各自交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胚根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M84、M111、M279、M314发芽势高于对照,M111、M279发芽率高于对照,而M84、M111胚根长则优于对照;苗期盐胁迫处理对各自交系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材料间差异,其中M84株高受抑制程度较小,M8、M14、M62、M84、M95、M111、M273、M314、YJM茎粗较对照无明显差异;隶属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M111和M84分别为萌芽期和苗期强耐盐材料,M37、M84、M176、M213、M279和M14、M81、M95、M176、M273、M346则分别为萌芽期和苗期耐盐材料。综上,M37、M84和M176两个时期均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潜力,可作为今后耐盐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的候选材料。


  • 研究论文
    马子云, 范伟强, 王超楠, 弓琼, 张红, 黄志银, 刘晓晖, 王华忠, 张斌
    中国蔬菜. 2025, 1(9): 97-10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08

    摘要:为阐明萝卜肉质根质地特征与糠心性状的相关联性以及糠心性状的发生机理,以12个萝卜品种为试材,在生长中后期针对糠心发生过程中肉质根表型形态、细胞形态及韧性、脆性、硬度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萝卜肉质根糠心主要发生于存在大量薄壁细胞的次生木质部,并且是从由初生木质部构成的中央髓处向外围次生木质部发散,而最外围的次生韧皮部和皮层部分几乎不发生糠心;纵切截面的糠心组织分布整体呈现类似V”形特征,横切截面的糠心组织呈现放射状或者点、环状分布。大部分参试萝卜品种的糠心病变最先在尾部发生。萝卜肉质根的韧性、脆性、硬度随生长发育进程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韧性和硬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糠心程度,但不同皮色萝卜品种肉质根糠心指数与韧性、硬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糠心发生过程中,萝卜肉质根细胞排列由未糠心时的有序紧密,逐渐发展为松散、破裂、无序,形成白色海绵状孔隙,再到大的空洞,细胞壁也逐渐发展为皱缩、破裂乃至融合态势。研究结果对萝卜生产过程中的糠心鉴定与及时采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研究论文
    徐庆龙, 杨明乐, 高德强, 张玉鑫, 蒯佳琳, 张国斌
    中国蔬菜. 2025, 1(9): 106-11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23

    通过对口感型洋葱进行综合品质评价,为开发利用口感型洋葱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以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常规洋葱(粉皮洋葱、黄皮洋葱)和口感型洋葱(外皮黄色)为试材,分析评价其营养成分、氨基酸成分、挥发性物质、类黄酮和酚酸等指标。结果表明:口感型洋葱在营养品质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洋葱,其中可溶性糖含量是常规洋葱的1.5倍以上,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黄皮和粉皮洋葱高114.29%和36.67%,有机酸含量分别比黄皮和粉皮洋葱高124.39%和58.62%;同时,口感型洋葱的硬度与弹性均适中,在功能特性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其多酚含量比黄皮和粉皮洋葱分别高33.34%和87.15%;此外,口感型洋葱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低,分别比粉皮和黄皮洋葱低67.79%和38.57%,且未检出刺激性硫化合物,因此辛辣味更淡,更适合生食。综上,口感型洋葱在营养品质、质地特性和功能特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洋葱,兼具更佳的食用品质和健康功效,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 研究论文
    李翱翔, 孟梦, 李云琴
    中国蔬菜. 2025, 1(9): 116-12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25

    为了探究木本森林蔬菜甜菜树嫩茎叶的营养价值,以大白菜为对照,对类黄酮、花青素及氨基酸进行靶向定量分析,对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矿质元素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除了含水量外,甜菜树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大白菜,且富含钒、铬、锰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未检测出有害金属元素。定量分析出25种类黄酮,总含量为2.56mg·g-1,以及9种花青素,总含量为8.40μg·g-1;甜菜树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包含8种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107.39mg·g-1,必需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EAA/TAA)为43.22%,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EAA/NEAA)为76.11%,很接近理想蛋白质模式;呈味氨基酸含量和药用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86.63%和60.02%,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高达84.62%。综上,甜菜树中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丰富,含量高,可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森林蔬菜大力推广种植。

  • 研究论文
    黄妍, 徐光柳, 李珍珍, 周懿雯, 火国涛, 李治飞, 贺淑萍, 葛国军, 韩颖颖, 魏仕伟
    中国蔬菜. 2025, 1(9): 125-13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31

    以445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幼苗时期,对其高温处理13d,白天平均温度38℃、12h,夜间30℃、12h。通过热害指数、单株质量、中心柱长、株高4个与高温胁迫相关的指标进行鉴定和相关性分析。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4个指标转换成2个主成分因子,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6.02%;根据综合评价值(D值)大小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445份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群(耐热型)106份种质资源,第Ⅱ类群(较耐热型)41份种质资源,第Ⅲ类群(中间型)2份种质资源,第Ⅳ类群(较热敏感型)3份种质资源,第V类群(热敏感型)293份种质资源。在第Ⅰ类群中剔除中心柱长超过5cm的商品性低的种质资源,得到35份种质资源,再选取D值范围大于0.60的18份耐热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结合实际高温试验表现,初步筛选出1份耐热优异种质资源散叶型叶用莴苣W0570。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耐热基因和培育叶用莴苣耐热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 研究论文
    张金鑫, 田玉肖, 杜婕, 吴秋云, 王军伟, 黄科
    中国蔬菜. 2025, 1(9): 137-14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07

    为优化青花菜离体再生培养体系,以青花菜自交系BoP04-28-16为试材,采用暗培养7d的无菌苗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诱导以及生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花菜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为4.4g·L-1MS+30g·L-1蔗糖+18g·L-1甘露醇+6g·L-1琼脂糖+0.5mg·L-12,4-D+0.05mg·L-1KT+30μmol·L-1STS+300mg·L-1Timentin,pH=5.8,愈伤诱导率为94.13%。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4.4g·L-1MS+30g·L-1蔗糖+10g·L-1葡萄糖+0.25g·L-1木糖+0.6g·L-1MES+6g·L-1琼脂糖+2mg·L-1ZT+0.1mg·L-1IAA+300mg·L-1Timentin,pH=5.8,不定芽诱导率为92.74%。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4.4g·L-1MS+0.2mg·L-1NAA+0.1mg·L-1IAA+7g·L-1琼脂粉,pH=5.8,生根率为100%。研究结果可为青花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提高青花菜良种繁育进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 研究论文
    朱明钊1, 张宝海1, 何洪巨2, 韩向阳1
    中国蔬菜. 2025, 1(9): 144-151.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48

    以13份软化菊苣种质资源为试材,对8个农艺性状和26个理化性状进行调查和测定,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软化菊苣种质34个重要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37%~33.44%;在农艺性状中,根宽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2.99%,根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17%;在理化性状中,干样F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3.44%,含水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37%。相关性分析显示,软化菊苣的农艺性状和理化性状之间总体上相关性不大。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9(WINTOR)、C4(BINGO)和C1(软红1号)综合性状优良,具备育种价值。聚类分析将13份软化菊苣种质分为5个类群,国内和国外品种并无明显差异。

  • 研究论文
    李森, 谢学文, 李欣, 郭洪参, 李磊,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李斌
    中国蔬菜. 2025, 1(9): 152-159.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25

    根腐病可引起生姜地上部茎基部黄化、萎蔫,地下部块茎腐烂、褐变,田间发病率可达90%以上。对采集自山东安丘生姜病样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根据ITS和EF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引起安丘生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以这两种病原菌为靶标,探究由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ZF129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ZF57复配制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00倍液浸种15min,同时姜底喷施50mL、灌根900mL对生姜腐霉菌根腐病和镰孢菌根腐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5.17%和73.23%。

  • 研究论文
    冯婧婧, 邱欣婷, 李峰, 周利琳, 李建洪, 王永模
    中国蔬菜. 2025, 1(9): 160-16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29
    莲缢管蚜是莲生长前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逐年加重。前期通过蚜量比值法从18个莲主栽品种中鉴定出了3个高抗和3个高感品种,为验证田间鉴定结果、探究抗蚜机制,研究了莲缢管蚜在高抗和高感品种上的个体发育和刺探行为。结果显示:取食高抗品种鄂莲12号、白玉簪1号和白玉簪3号的莲缢管蚜个体显著小于取食高感品种抱子藕-4、香粉和大白胖的莲缢管蚜;高抗品种上的np波(无刺探行为)总时长、C波(细胞外刺探)总时长显著高于高感品种;高抗品种上首次出现E2波(韧皮部取食波)的时间滞后于高感品种,E2波总时长显著短于高感品种。以上结果验证了田间抗蚜品种鉴定的结果,高抗品种能明显抑制蚜虫的个体发育,莲缢管蚜在高抗品种上刺探次数增多、建立稳定取食的时间滞后,这可能与不同抗性品种抗虫次生物质或莲叶维管束结构差异有关。
  • 研究论文
    夏红霞, 邓寻腾, 刘程陈, 朱启红, 袁小静
    中国蔬菜. 2025, 1(9): 165-17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43

    以稻壳生物炭为试材,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生物炭改性,分析改性生物炭浸提液对普通白菜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改性生物炭浸提液对普通白菜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柠檬酸改性生物炭浸提液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尤其是浸提液原液(A0)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根表面积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明显提高,第8天时分别提高了10.0百分点、53.0%和92.0%;FeCl3改性生物炭浸提液呈现“低促高抑”浓度效应,以稀释20倍(B20)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佳,第8天时种子萌发率、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活力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5百分点、66.6%、85.8%和49.2%;HNO3改性生物炭浸提液则抑制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且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综合得分排序为:B20>A0>A5>B5>CK>A20>B0>C20>C5>C0。研究结果可为制备高吸附性能、低潜在植物毒性生物炭以及改性生物炭在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陈羽烨, 黄婵婵, 李冬桂, 陈壮美, 谢晋, 陆覃昱, 甘志勇, 吕丽兰
    中国蔬菜. 2025, 1(9): 171-17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32

    为评估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蔬菜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及食用健康风险,采集区内6种主要特色蔬菜样品214份,包括甘薯叶、蕹菜(空心菜)、龙葵(白花菜)、南瓜嫩茎、南瓜花、一点红,检测样品中5种重金属铅(Pb)、镉(Cd)、铬(Cr)、汞(Hg)和砷(As)的含量,对不同地区和种类之间的特色蔬菜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分析,采用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镉,达96.7%。根据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一点红、龙葵重金属污染程度为重度,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5.83和4.77,其他蔬菜处在安全等级范围值之内。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成人食用龙葵、一点红以及儿童食用龙葵、一点红和蕹菜的综合重金属健康风险TTHQ(综合目标危害系数)均大于1。综合来看,广西6种特色蔬菜大部分种类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镉,长期大量食用龙葵、一点红存在健康风险。

  • 研究论文
    张跃星, 张瑞青, 肖玉珍, 代雪, 张勇, 王中元, 于蓉, 侯尹婕, 张显, 魏春华
    中国蔬菜. 2025, 1(8): 54-6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26
    开发适用于西瓜种质基因分型的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 c PCR)标记,并构建种质指纹图谱,对促进西瓜种质资源的保护、品种鉴定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根据西瓜重测序数据分析鉴定的高质量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共设计50 个KASP 标记,并在43 份西瓜材料中进行基因分型,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评估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KASP 标记设计的成功率为40.0%,但不同染色体上KASP 标记成功率有所差异,其中1 号和7 号染色体的成功率最高,达到75.0%;挑选16 个最优KASP 标记,根据其在43 份西瓜材料中的基因分型结果构建指纹图谱,将其转化为二维码,便于快速识别和查询西瓜材料遗传信息;对43 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饲用西瓜大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且遗传距离相近,而黏籽西瓜和栽培西瓜则在多个分支中分布,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充分显示出它们之间遗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试验成功开发并应用西瓜KASP 标记技术,为西瓜遗传研究与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为西瓜的品种鉴定和种质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杨永照, 董佳美, 薄凯亮, 白龙强, 王长林, 段颖
    中国蔬菜. 2025, 1(8): 65-7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30
    病毒病是我国北方春季露地南瓜属蔬菜易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病毒病在南瓜属不同栽培种中的侵染情况,2024年6—7 月采集 北京地区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等3 个主要栽培种共122 份样品,以及9 份黄瓜和1 份甜瓜样品,共计132 份 高代自交系或品种,利用14 种病毒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 检测。结果表明: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在南瓜中检出率分别为64.8%、45.9%和17.2%,2 种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为13.1%~38.5%,表明ZYMV 在3 个栽培种中均为优势病毒。同时,为明确北京地区ZYMV 分离物株系分类及系统进化情况,从3 个栽培种中获取了3 份ZYMV CP(coat protein)核苷酸序列,即Beijing-SY1、Beijing-SY2、Beijing-SY3,并与世界上其他65 个不同地理来源国家(地区)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3 份ZYMV 分离物均属于东亚型亚组,与来自韩国和中国山东、山西等地区的ZYMV 分离物相似性较高。通过 摩擦接种法验证发现,ZYMV 北京分离物Beijing-SY3(美洲南瓜)可系统侵染西葫芦和黄瓜幼苗,经接种后产生的子代病毒也具有侵染性。研究结果为我国南瓜属蔬菜作物优势病毒病的鉴定和防控以及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符家平, 岳梦霞, 矫振彪, 焦忠久, 严承欢, 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25, 1(8): 76-81.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19
    表观遗传调控是植物应答多变环境的调控机制之一,为探索韭菜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观遗传发生的变化, 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蛋白杂交检测(western blotting assays)和免疫染色(immunostaining)技术,分析在42 ℃高温条件下韭菜细胞核和组蛋白发生的改变。结果表明,经热胁迫处理后的韭菜叶片失水萎蔫,DN4756_c1_g1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光合作用受到破坏,叶片中H3K9ac 和H4K5ac 活性显著增加,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修饰,细胞核碎片化,导致植株死亡。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韭菜表观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研究论文
    张茹, 白锐琴
    中国蔬菜. 2025, 1(8): 82-8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31
    为研究甘肃省地方品种猪大肠辣椒素合成转录因子,对其进行MYB 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到1 个全长为1 035 bp 的cDNA,该序列编码1 个包含344 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通过对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在N端包含1 个含有54 个氨基酸的HTH myb-type,1 个含有50 个氨基酸的HTH myb-type,以及2 个含24 个氨基酸的H-T-H motif DNA 结合域,判断该基因是R2R3 型MYB 转录因子,并命名为Camyb;通过荧光蛋白融合表达法进行亚细胞定位,确定Camyb 存在于细胞核内;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证实 Camyb 在辣椒绿熟果的胎座中表达量最高。
  • 研究论文
    张勇, 刘汉兵, 王一然, 程瑶, 方家辉, 张丽莉, 蒋欣梅, 佟雪姣
    中国蔬菜. 2025, 1(8): 87-9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34
    通过调查两个不同结构类型日光温室内老山芹(Heracleum moellendorffi i Hance) 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发病情况,探究设施环境因子与白粉病流行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逐 步回归分析及多元线 性回归方法构建日光温室老山芹白粉 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老山芹白粉病 的流行发生主要集中在6—9 月,发病期间日均空 气温度在20 ℃以 上,日均空气相对湿度在50% 以上;不同结构类型日光温室环境差异导致老山芹白粉病发病规律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日光温室日均空 气温度、日均空气相对湿度、日均土壤湿 度、日最低空气温度 、日最高空气相对湿度、日最低空气相对湿度均与老山芹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日累计总辐射、日均光合有效辐射则与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 关。日光温室老山芹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Y1 = 9.976X1 + 2.220X2 - 337.972、Y2 = 8.995X1 + 2.255X2 - 323.484,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 = 9.737X1 + 1.368X2 - 1.318X9 + 0.680X8 - 290.111、Y2 = 8.847X1 + 1.607X2 - 1.571X9 + 0.420X8 - 279.315,预测模型拟合度均较好,可为实际生产中日光温室老山芹白粉病的预测和生态防治提供依据。
  • 研究论文
    李承龙, 王耀浦, 赵芳萍, 李琬玉, 杨梦雪, 郭雨, 许红军, 李红
    中国蔬菜. 2025, 1(8): 94-10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17
    为探究根际细菌Rh58 对盐胁迫下黄瓜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津优401为试材,使用75 mmol · L-1 NaCl 溶液进行盐处理,同时在根部土壤中接种富集培养的根际细菌Rh58。结果表明,根际细菌Rh58 能够缓解盐胁迫对黄瓜植株的生长抑制,在盐胁迫条件下通过根部土壤接种根际细菌Rh58 菌液能够显著提高植株的株高、叶片数及叶面积,与未接种菌液相比分别增加12.1%、7.9% 和45.7%;植株叶片的光合能力显著增强,每667 m2 黄瓜产量显著增加,增幅为13.3%;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糖酸比显著提高,分别提高24.3%、48.4%、0.4 百分点和50.8%。综上,根际细菌Rh58 能够促进黄瓜植株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显著提高果实品质及产量。
  • 研究论文
    岳丽昕, 王清华, 刘泽洲, 孔素萍, 高莉敏
    中国蔬菜. 2025, 1(8): 101-11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29
    以章丘大葱为试材,采用穴盘基质育苗,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置钙、锌、硼、镁单一元素及多种元素肥料共14 个处理(T1~T14),探究不同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喷施对大葱幼苗农艺性状、生物量、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叶面肥的施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中微量元素肥可不同程度提高大葱幼苗的株高、假茎长、假茎粗、叶片长、叶扁宽、单株质量,其中以T12 处理(钙镁硼元素水溶肥料250 倍液)效果最佳,该处理上述指标较CK 分别增加了26.21%、39.45%、25.46%、23.29%、40.43%、81.61%。此外,适宜浓度的中微量元素肥可显著提高大葱幼苗的根系活力,增强SOD、POD、CAT 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 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叶面肥在大葱高质量种苗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王泽月, 高苇, 杨利娟, 韩毅科, 刘策, 刘慧芹, 王勇
    中国蔬菜. 2025, 1(8): 111-11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19
    2023 年以来,在天津北辰、武清等地区发现黄瓜发生叶片畸形、皱缩、褪绿、黄化、花叶等病毒病症状,为明确引起天津地区黄瓜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及其复合侵染情况,采集黄瓜病毒病叶片和瓜条样品共30 份,提取RNA 并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CCYV、WSMoV、MNSV、CGMMV 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 检测,分别扩增得到约306、449、1 000、654 bp 的特异性条带,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天津CCYV、WSMoV、MNSV、CGMMV 分离物分别与新疆(KY618799.1)、青州(OQ184866.1)、日本(AB232926.1)、广东(MK933286.1)分离物同源性最高。在采集的30 份样品中,共有29 份病毒病检测结果呈现阳性,检出率为96.7%,CCYV、WSMoV、MNSV 和CGMMV 检出率分别为70.0%、43.3%、43.3% 和20.0%,其中CCYV、MNSV 和CGMMV 存在单独侵染情况,33.3% 的样品呈现单一侵染,63.3% 呈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检测到天津地区黄瓜已被WSMoV、MNSV 侵染,且复合侵染情况严重,应做好病毒病的监测和防控,为病毒病的早期预警和治理提供依据。
  • 研究论文
    赵青华, 邱俊杰, 赵晴晴, 张宇溪, 周洁, 吴金平
    中国蔬菜. 2025, 1(8): 118-12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3003
    为了明确杂交魔芋软腐病致病菌,从湖北4 个杂交魔芋主产区采集病样,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所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结合16S 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探究乙蒜素乳油、四霉素水剂和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11 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为海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11 种杀菌剂中,80% 乙蒜素乳油抑菌效果最好(EC50 为1.32 μg · mL -1),其次是3% 噻霉酮可湿性粉剂(EC50为3.45 μg · mL-1),80% 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 为518.82 μg · mL-1)。
  • 研究论文
    陈爱莲, 闫权, 姜雪 , 宋子鑫 , 孙江鹤, 王丽艳, 荆瑞勇
    中国蔬菜. 2025, 1(8): 125-131.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16
    以青霉、木霉、黑曲霉为指示菌进行食用菌拮抗菌的筛选,在污染的菌包中分离出3 株污染真菌:青霉(Penicill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食用菌大棚土壤中初筛出对污染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9 株(TF1~TF9)不同的拮抗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复筛获得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香菇(Lentinus edodes)和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不抑制且对污染菌抑制的菌株有5 株(TF1、TF2、TF4、TF6 和TF8)。通过形态学和16S rRNA 基因序列鉴定拮抗菌结果发现,TF1 和TF4 隶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TF2 和TF3 隶属于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TF6 和TF8 分别隶属于深褐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试验结果可为食用菌栽培中污染真菌的微生物防治提供生物材料和数据支撑。
  • 研究论文
    孙剑平, 张宇辰, 李晓军, 薛晨阳
    中国蔬菜. 2025, 1(8): 132-14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20
    硒(selenium,Se)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摄入富硒农产品是补充人体所需Se 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日常饮食中最为常见的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施加和叶面喷施硒酸钠两种方式,比较茄子和番茄Se 含量、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及元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外源施硒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施硒和叶面施硒均可显著提高植株中的Se 含量。土壤施硒处理下,茄子和番茄果实中Se 含量分别是叶面喷施的19.70 和8.87 倍,土壤施硒处理下仅需消耗新鲜茄子或番茄120 g 即可达到我国成人每天硒的安全摄入量(400 μg · d-1)。外源施硒对植株生物量 (干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茄子和番茄叶片叶绿素a 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叶绿素b 和总叶绿素含量。相比较土壤施硒,叶面施硒对叶片叶绿素的影响更大。外源施硒对茄子和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不仅可以降低茄子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和VC 含量,还会降低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但二者的绿原酸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外源施硒可以改变植株中的元素含量和相互作用关系。两种施硒方式下,茄子果实的锰含量显著降低;番茄果实中钙含量显著增加,铜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外源施加硒酸钠可以提高茄子和番茄果实中Se 含量,土壤施硒提升最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单一施加硒酸钠并不能促进植株生长和整体果实品质的提升,生产高品质富硒蔬菜需要采用复合硒肥。
  • 研究论文
    徐烨, 李静, 余本玉, 李愚鹤, 杜南山, 付海朋
    中国蔬菜. 2025, 1(8): 147-15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35
    苗期是判断耐热性的重要生长阶段 ,为从光合作用和碳氮代谢角 度探究黄瓜幼苗 耐热能力,以当前黄瓜生产主栽品种津优35 和设施黄瓜新品种津优186 为试验材料,人工气候箱设置白天42 ℃、夜间32 ℃的高温处理,以白天28 ℃、夜间18 ℃的常温处理作为对照,探究高温逆境对黄瓜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显著抑制两个黄瓜品种幼苗的生长,高温处理后7 d,津优35 幼苗鲜质量、干质量和叶面积分别较常温对照下降了21.2%、21.9% 和38.1%,而津优186 幼苗鲜质量、 干质量和叶面积仅下降了10.6%、6.8% 和13.6%。高温处理后7 d,与津优35 相比,津优186 能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较低的胞间CO2 浓度,同时津优186 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均显著高于津优3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低于津优35。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个品种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逐渐增加,淀粉含量有下降趋势; 高温胁迫处理后7 d,津优186 淀粉含 量显著高于津 优35;常温处理1、3、5 d 后,两个品种的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 合酶、淀粉 水解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高温处理后7 d,津 优186 蔗糖 合成酶 、蔗糖磷酸合酶、淀粉水解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津优35。同时 ,高温处理后7 d,津优186 中光合相关基因RbcL 和RbcS、氮代谢相关基因NR 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津优35,碳代谢相关基因SS、SPS 和Amylase 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津优35,也证明了津优186 的耐高温性明显强于津优35。研究结果为设施黄瓜耐热品种鉴定和选育提供了一定参考。
  • 研究论文
    王艺琏, 张志博, 杜雪晶, 刘爱群, 滕龙, 付欣, 张馨宇
    中国蔬菜. 2025, 1(8): 158-16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19
    为加速北方地区优质抗病茄子种质资源的创制,筛选有效可靠的抗黄萎病、青枯病分子标记,以91 份北方地区主要类型茄子种质资源为试材,从8 个抗黄萎病和9 个抗青枯病分子标记中分别 筛选出特异性分子标记2 个,利用这些标记筛选出13 份材料携带抗黄萎病基因、10 份材料携带抗青枯病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萎病和青枯病田间病情分级赋值结果与分子标记赋值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 和-0.79,筛选出的分子标记有效性较高。研究结果为北方地区抗黄萎病和青枯病优异茄子种质资源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撑。
  • 研究论文
    刘辰, 成宜德, 徐文玲, 刘贤娴, 杨猛, 邵传东, 王淑芬
    中国蔬菜. 2025, 1(8): 165-17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35
    为进一步明确盐胁迫对萝卜幼苗生长和肉质 根产量、品质的影响,以200 mmol · L-1 NaCl 模拟盐胁迫,苗期处理3个盐敏感萝卜品种和3 个强耐盐萝卜品种,分析其生理生化变化;分别在非盐碱地和盐碱地种植5 个强耐盐萝卜品种,测定肉质根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 :盐胁迫抑制了萝卜幼苗生长,盐敏感品种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降幅为32.34%~55.50%;盐敏感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强耐盐品种总体呈上升趋 势;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增幅均在200% 以上;POD 活性亦显著提高,幅度在43 .11%~1 420.15% 之间。除盐碱地种植的扬州圆白和春白玉单根质量、根长显著提高外,5 个强耐盐萝卜品种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种植的肉质根根长、根粗、单根质量等产量指 标均无显著差异,且总体上表现为盐碱地低于非盐碱地;盐碱地种植的萝卜肉质根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VC 含量总体上显著提高,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幅最大,增加了15.91%~40.00%。
  • 研究论文
    赵文慧, 胡锐, 丁峰, 马静静, 曾晓萍, 夏冬健, 王娟娟, 毛伟, 钱晓晴
    中国蔬菜. 2025, 1(8): 173-18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27
    为了明确张家港善港地区设施蔬菜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采集的60 份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土壤养分指标权重系数的排序: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有效钼<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铜<有效磷<有效锌< pH;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知研究区土壤整体肥力处于二级及以上水平,但养分状况不堪理想,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铁含量极为缺乏;速效钾、有效铜、有效磷则处于极高水平;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间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互相印证了评价结果的正确。研究结果明确了张家港善港设施蔬菜基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丰缺状况,为未来的土壤管理工作与均衡施肥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张舜, 黄文, 陈焕丽, 李红记, 刘程宏, 付诗雨, 王芳, 杨海龙
    中国蔬菜. 2025, 1(8): 183-188.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36
    番茄栽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亦可产生碳排放。本研究构建了番茄生产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其中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番茄产量、番茄价格、生产总成本、净利润、成本收益率,环境成本指标包括柴油消耗与肥料施用碳投入价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黄淮海农业区各省露地与设施番茄栽培的综合效益,为番茄丰产低碳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省份露地与设施番茄净利润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露地与设施番茄成本收益率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露地与设施番茄总环境成本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河南、安徽、河北、山东、江苏;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露地番茄的综合指标值:江苏>山东>河北>安徽>河南,设施番茄的综合指标值: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综合指标值可以作为判断各省番茄栽培综合效益依据之一,建议选择丰产低碳番茄新品种,采取低碳栽培技术,实现番茄生产丰产低碳目标。
  • 研究论文
    姚雨荷☆, 王新宇☆, 沈渊博, 王波 , Muhammad Mehran Abbas, Zeb Sidra, 梁燕
    中国蔬菜. 2025, 1(7): 56-6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30
    摘 要: 番茄SlDSP 基因参与萼片形态调控。为探究番茄萼片形态与果实品质构成的关系,以 萼片基平野生型番茄TI1101与 萼片包被自然突变体dsp,萼片直立醋栗番茄(WT)与其过表达SlDSP 基因萼片基平植株为材料,对成熟果实主要风味品质、营养品质以及商品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因SlDSP 的突变或超量表达使得番茄出现不同形态萼片,包被萼片番茄成熟果实中总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糖酸比、番茄红素含量、VC 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梗洼大小等性状均显著高于基平萼片番茄,而基平萼片番茄又显著高于直立萼片番茄;总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表现为直立萼片番茄显著高于基平萼片番茄,基平萼片番茄显著高于包被萼片番茄;单果质量和果实硬度则是包被和直立萼片番茄显著高于基平萼片番茄。说明番茄萼片形态不仅仅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且对果实内在营养品质以及风味也有重要作用。SlDSP 基因调控萼片形态是提升果实品质的有效途径。
  • 研究论文
    孙翔宇1, 2, 龚诗琦1, 2, 罗玉松1, 2, 张成桃1, 2, 宋慧娟1, 2, 孙龙俊3, 何长征1, 2, 汤冰倩1, 2, 孙小武1, 2, 戴思慧1, 2
    中国蔬菜. 2025, 1(7): 63-69.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17
    摘 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西瓜ERECTA 基因(基因ID 为Cla97C05G096750)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域、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行系统进化树聚类分析,克隆西瓜ERECTA 基因CDS 序列全长,并对该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与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瓜ERECTA 基因序列全长为6 894 bp,包含27 个外显子,26 个内含子,位于第5 号染色体的25 867 785~25 874 678 bp 区域,编码991 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甜瓜、黄瓜亲缘关系较近,同水稻的亲缘关系最远;qRT-PCR 结果显示,ERECTA 基因在雌花和叶片中表达量较高,在茎中表达量最低,在盐胁迫下上调表达,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表达呈先升后降趋势,推测其在逆境胁迫中发挥作用。本研究可为后续西瓜中该基因功能的研究及定向改良西瓜重要农艺性状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张焕焕1, 2, 张宗杰1, 2, 苏晓梅1, 刘淑梅1, 董伟伟3, 杨健4, 王青川5, 侯丽霞1 , 吕宏君1
    中国蔬菜. 2025, 1(7): 70-8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29
    摘 要: 为筛选与评价耐盐碱番茄种质资源,将NaCl、Na2SO4、NaHCO3 和Na2CO3 4 种盐按1 ∶9∶9∶1 摩尔比配制成10、30、50 mmol · L-1 的盐碱溶液,设置蒸馏水为对照,研究盐碱胁迫对45 份番茄材料种子萌发的影响,分别测定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胚根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番茄种子的萌发能力,不同材料间存在明显的耐盐碱性差异。在30 mmol · L-1 盐碱胁迫下,45 份材料发芽势降幅为1.00~95.67 百分点,发芽率降幅为1.00~66.33 百分点,能够较好地反映番茄材料间的耐盐碱性差异。最终筛选出10份耐盐碱性较强的番茄材料,包括2 份野生番茄(W4、W3)、8 份大果番茄(B28、B13、B17、B36、B12、B25、B37、B39)。研究结果为耐盐碱番茄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 研究论文
    李尧尧1, 张现周1, 常晓轲2, 姚秋菊2, 赵俊卿1, 杨凡2
    中国蔬菜. 2025, 1(7): 83-91.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18
    摘 要:涝渍胁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解辣椒品种(系)的耐涝性,以132 份辣椒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苗期淹水胁迫处理,测定12 个苗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利用描述统计法、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辣椒各品种(系)的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32 份辣椒品种(系)之间的耐涝性表现出丰富的变异,涝渍胁迫条件下,各性状指标测定值的变异系数介于12.31%~50.00%,对照条件下(正常水分管理)的变异系数介于10.42%~42.55%;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 个农艺性状胁迫系数按其贡献率大小转换为3 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解释了79.131% 的总变异;通过计算综合耐涝系数(D 值)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132 份辣椒品种(系)分为5 个耐涝等级。筛选出5 份高耐涝辣椒品种(系),明确了地上部生物量(鲜质量、干质量)、地下部生物量(鲜质量、干质量)、根总体积、株高和根总表面积可作为辣椒苗期耐涝性鉴定的有效综合指标。
  • 研究论文
    张少环1, 2, 张国裕 2, 张帆2, 田佳星2, 李海真2, 吴瑞刚1, 张沙沙2, 耿丽华2
    中国蔬菜. 2025, 1(7): 92-10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18
    摘 要:根腐病是危害南瓜生产及瓜类作物栽培中南瓜砧木应用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为减少病害损失,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对京郊南瓜根腐病致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灌根法对252 份南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根腐病抗性评价,筛选抗病种质;之后, 利用抗、感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P1、P2、F1、F2、BC1P1 和BC1P2),探究南瓜根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侵染北京四季青农场南瓜的根腐病菌为腐皮镰刀菌瓜类专化型生理小种1。252 份南瓜种质中,4 份表现为高抗,7 份为抗病,59 份为感病,182 份为高感,抗、感材料占比分别为4.4% 和95.6%。中国南瓜自交系GFB130 对根腐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南瓜根腐病抗病育种提供抗病种质与技术支持。
  • 研究论文
    闫六英, 张纪涛, 刘化涛, 刘恩科, 陈琼
    中国蔬菜. 2025, 1(7): 101-108.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23
    摘 要:以世农591 甘蓝为试材,研究了不追肥(NF)、追施化肥(CF)、沼液替代25% 化肥氮(BS25)、沼液替代50% 化肥氮(BS50)、沼液替代75% 化肥氮(BS75)、沼液替代100% 化肥氮(BS100)、沼液配肥(BSF)对甘蓝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土壤肥力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追肥处理的甘蓝生物学产量差异不显著,但BSF 处理的产量最高,达 74.08 t · hm-2。与CF 处理相比,沼液替代化肥氮处理(BS25、BS50、BS75、BS100)减少了甘蓝植株的总磷(TPp)(降低了16.56%~34.38%)和总钾(TKp)(降低了12.69%~25.73%)含量,且差异显著。与CF 相比,BS50、BS75 和BSF 处理提高了甘蓝的养分积累量(NAA)和肥料利用率(UEF),且差异显著。与CF 相比,沼液替代化肥处理降低了土壤电导率(EC)值, 而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 随沼液替代量的增加,土壤DOC 含量逐渐增加。与CF 相比,沼液及沼液替代化肥提高了Chao1 指数。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可以看出,追肥类型、沼液配肥方式及替代量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差异。 综上,沼液替代50%~75% 的化肥氮和BSF 处理,可以保证甘蓝产量,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土壤DOC 含量;其中BSF 处理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上的效果最佳 。
  • 研究论文
    韩帅1, 苗明军3, 吴婕1, 张河庆1, 2, 席亚东1, 4
    中国蔬菜. 2025, 1(7): 109-11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24
    摘 要:为明确引起 四川省理县 茎用莴苣(莴笋)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病原
    菌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测定。该菌在PDA 培养基上呈肉粉色,10~30 ℃均能生长,于20 ℃、在V8 培养基上生
    长最快且产孢最多,分生孢子无色、表面光滑,呈不对称的钝角三角形或梭形。柯赫氏法则验证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引起
    叶片穿孔、叶脉及茎秆产生椭圆形褐色凹陷斑,与田间症状相似。结合基于rDNA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为
    Marssonina panattoniana。选择10 种商品杀菌剂对茎用莴苣炭疽病开展室内盆栽及田间的防治效果评价,结果显示: 嘧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和代森锰锌的盆栽综合防治效果较好, 均超过85%;咪鲜胺的田间防效最佳,达到89.86%。

  • 研究论文
    甘彩霞1, 祝花2, 邓晓辉1, 崔磊1, 矫振彪1, 杨谦1, 於校青1, 邱正明1, 严承欢1
    中国蔬菜. 2025, 1(7): 117-12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42
    摘 要:脉地湾萝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因长期农户自行留种,导致其种性退化严重。通过连续5代 自交优选,获得接近于标准性状的株系,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进行调查与测定分析。提纯复壮后,脉地湾萝卜板叶比率由提纯前的20%提升至 87%;株 高、肉质根横径、单株质量、 单根质量分别为31.60 c m、8.47 cm、0.89 kg和0 .75 kg,均高于未提纯前,且各 指标的标准偏差均较提纯前降低;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蛋白质、干物质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54.67 μg · g-1、1.36 mg · g-1、59.10 mg · g-1、7.9 g · kg-1、60.3 g · kg-1 和1.21%,一致性总体较好。
  • 研究论文
    刘倩男1, 梁毓文1, 曾婧涵1, 吴然然2, 吴燕2, 郭剑1, 李广浩1, 陆大雷1
    中国蔬菜. 2025, 1(7): 121-128.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28
    摘 要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 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 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 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 号为试材,设置6 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 000 粒 · hm-2 下大豆240 000(D1)、195 000(D2)和150 000(D3)粒 · hm-2;糯玉米45 00 0 粒 · hm-2 下大豆240 000(D4)、195 000(D5)和150 000(D6 )粒 · hm-2,分析了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播种密度组合的群体产量、叶片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D1 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大豆鲜荚产量为6 870 kg · hm-2,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为6 703 kg · hm-2。糯玉米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农艺性状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影响。大豆播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与播种密度45 000 粒 · hm-2 相比,播种密度60 00 0 粒 · hm-2 处理下糯玉米叶面积指数、穗位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量较高,商品穗率较低。不同密度组合间,D1 下产值和净收益最高,分别为43 598 和21 302 元 · hm-2,其次为D2。综上,在江苏鲜食大豆- 鲜食糯玉米4//2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保证与净作相近的密度水平(播种密度鲜食大豆为240 000 粒 · hm-2、鲜食糯玉米为60 000 粒 · hm-2),可以实现群体高产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