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01
  
  • 全选
    |
    产业广角
  • 冷杨, 郑宇豪, 高丽红, 柴阿丽, 李宝聚, 田永强, 高淼, 万克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稳步发展,在保障蔬菜均衡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覆盖栽培、高强度连作、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设施环境内水热失衡等原因,我国设施蔬菜土壤普遍出现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调、微生物区系破坏、土传病害加重等一系列障碍问题。推进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有效治理对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蔬菜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我国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的主要类型,提出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精准诊断、精准施策、精量投入、精细管理”的“四精”治理路径和“控害增菌、增碳控肥”核心技术模式,总结其应用效果,提出推进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治理政策建议。
  • 安民, 曹姗姗, 路洪涛, 孔繁涛, 刘继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近20年我国大蒜批发市场价格数据,运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模型、HP滤波分解模型等,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我国大蒜批发市场价格进行分解分析,探究我国大蒜价格异常波动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我国大蒜受市场供需、极端天气、市场投机行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异常波动时有出现,并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随机性特征。鉴于此,为有效平抑大蒜价格的异常波动,切实实现大蒜的保供稳价目标,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关键作用,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领域专家等组成的大蒜产业专家组,通过建立产销监测制度、供需商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及时研判大蒜产销形势,引导大蒜市场运行,推动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李宜蒙, 陈孟强, 王晨宇, 罗元凯, 徐振江, 刘亚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瓜在保障我国瓜类作物的稳定供应和种植户的种植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育优良冬瓜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是冬瓜育种者的重要工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冬瓜新品种进行全流程保护,激励了冬瓜育种者的原始创新能力。而目前冬瓜新品种保护和测试存在着育种家新品种保护意识不强,冬瓜测试指南有待进一步完善,冬瓜已知品种分子库亟需完善,测试设施条件存在不足等问题。针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应加强普法宣传的工作,建议指南研制单位联合测试单位一起修订指南,同时国家应提高测试机构经费投入等,使冬瓜DUS测试更加适应冬瓜育种技术创新和种业发展需求,以促进冬瓜遗传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我国冬瓜产业的发展。
  • 刘晓东, 白丽, 王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吉林等省份安心韭菜水培系统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选取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和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对水培韭菜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与对比分析,并测算了经济利润临界值。结果表明:水培韭菜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土地生产率是露地栽培、中小拱棚栽培和大棚栽培的11.11、8.89倍和5.33倍,水培韭菜的劳动生产率是露地栽培、中小拱棚栽培和大棚栽培的4.22、3.73倍和2.35倍;对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的防治效果达到最优,防治效率提升至100%,大大提高了韭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研究结论,从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加快轻简化装备研发、强化水培韭菜环境管理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出系统性发展建议。
  • 专论与综述
  • 邹佳龙, 殷纪伟, 武星廷, 刘雪景, 马莹雪, 李浪, 荆若男, 徐振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南瓜果实、花、籽粒、长短蔓和抗逆等相关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在辅助选择育种和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推进南瓜分子生物学、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张海洲, 谢一琪, 王云飞, 穆欣, 刘以前, 程青, 孙亮, 沈火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评估和分析辣椒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识别优良种质,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系提供的103份辣椒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干物质、VC、辣椒素类物质、辣椒红素、可溶性糖、粗纤维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等7项果实营养品质指标,经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值法、系统聚类分析对辣椒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项营养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其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47.53%。通过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1.229%,结合指标间的相关性,将干物质、辣椒素类物质、辣椒红素含量3项指标作为评价辣椒种质资源营养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辣椒种质资源的综合评分,筛选出10份得分较高的种质资源。同时对辣椒种质资源的平均隶属值进行系统聚类,有6份辣椒种质资源的品质较好。通过聚类分析,103份辣椒种质资源被划分为四大类群。综上,辣椒素类物质、干物质、辣椒红素含量可以作为评价辣椒营养品质的代表性指标,综合营养品质优良的辣椒材料有21QS54、21QS69、21QS84、21QS96,进一步为辣椒营养品质改良提供依据。
  • 欧晴晴, 孙进京, 张慧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也是研究单性花发育的模式植物。黄瓜雌花比例受到植物激素、温度和光周期等条件影响。前期研究发现乙烯受体基因CsETR1在雌花雄蕊发育过程中表达特异下调,参与雌花雄蕊的滞育过程。为研究CsETR1表达如何被调控,利用酵母单杂交试验筛选与CsETR1启动子相互作用的蛋白,发现其中包括表达受光周期调控的转录因子CsSTO(SALT TOLERANCE)。酵母双杂交和BiFC(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表明,CsSTO与花器官身份决定B类蛋白CsAP3相互作用。对CsSTO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发现,与拟南芥中STO基因类似,CsSTO表达也受到光诱导。利用雌激素诱导型载体在拟南芥中诱导表达CsSTO后,CsETR1启动子驱动的GUS报告基因表达上调,表明CsSTO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可以激活CsETR1启动子表达。这些结果表明CsSTO很可能与CsAP3相互作用,整合光周期信号共同调控CsETR1转录,进而调控黄瓜花性别分化过程。
  • 郝雪峰, 张子彤, 贾晓宇, 曹海艳, 雷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作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在生产实际中利用核不育两用系进行制种是理想手段。α-微管蛋白(α-tubulin)是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与植物育性相关。以辣椒核不育两用系AB114为材料,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得到蕾期基因表达差异片段,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AFLP-F-57全长。ORF finder分析显示,该基因具有1 350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450个氨基酸;经Standard Protein BLAST和NCBI Conserved Domain Search鉴定,该基因编码蛋白与烟草、辣椒的α-微管蛋白具有高度相似性,均含有α-tubulin保守结构域,故将其命名为CaTUA基因;RT-PCR分析表明,与可育株相比,不育株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随花蕾发育呈现下降趋势,于大花蕾时期差异显著;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CaTUA蛋白与烟草TUA蛋白序列的进化距离较近。研究初步分析了CaTUA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揭示辣椒核不育与CaTUA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灵芝, 王兰兰, 高彦萍, 余海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中存在抗烟草花叶病毒属的基因位点L,本研究将与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PMFR11转化为KASP标记LJK,利用BC1P1群体进行有效性验证,基因型和抗、感病表型之间的一致率为92.4%。对标记LJK和与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PMFR21检测结果进行比较,LJK与PMFR21 PCR分型结果完全一致。研究表明LJK可以快捷、高效应用于辣椒抗烟草花叶病毒L3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际育种过程中,在辣椒苗期利用LJK淘汰纯合感病基因型单株,保留杂合抗性基因型单株继续进行L3基因的回交转育,创制出了含有纯合L3基因的抗性种质。
  • 高浩冉, 朱璨, 李君明, 李灵芝, 李鑫, 刘磊, 黄泽军, 王孝宣, 杜永臣, 国艳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淡水资源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干旱威胁作物生产。番茄作物喜水肥,干旱胁迫严重妨碍番茄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耐旱遗传改良对于确保番茄作物稳产、丰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收集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44份野生种醋栗番茄种质进行了芽期耐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醋栗番茄较栽培种具有明显的耐旱性,共筛选出耐旱种质30份,其中9份资源表现极强的耐旱性,在15%的PEG-6000溶液浓度条件下,相对发芽率仍可以达100%。同时,通过构建进化树和地理来源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种质,干旱敏感种质之间亲缘关系更近,且其来源地的纬度与海拔相较于耐旱种质更为集中,说明耐旱性是野生醋栗番茄在适应复杂野外环境过程中逐渐进化出的抗逆性状。研究结果为番茄耐旱遗传改良及机制解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付桃桃, 王雪营, 马爱锄, 廖春丽, 张华敏, 马培芳, 李涛涛, 王莲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MYB转录因子存在广泛,成员众多,在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抗病抗逆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对韭菜MYB12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基因表达,并研究转化MYB12基因的酵母在应对不同胁迫时的抗性功能。结果表明,韭菜MYB12基因编码29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4 kDa,且为亲水蛋白,其三级结构包含6个α螺旋并形成HLH结构,属于典型的R2R3型MYB。基因表达分析显示AtuMYB12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极显著上调,且转AtuMYB12基因的酵母对盐胁迫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
  • 王仔艳, 黄誉程, 冯国军, 杨晓旭, 刘大军, 闫志山, 刘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叶色黄转绿突变易于识别,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生产中的种子纯度鉴定、良种繁育、杂种纯度鉴定及杂交种生产。以菜豆叶片黄转绿突变体ytg-2及其野生型A18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合成中间代谢物质含量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A18相比,突变体ytg-2苗期叶片呈现黄色表型,叶绿素含量低,表现为总叶绿素缺失,主要是由于叶绿素合成过程中coprogen Ⅲ到proto Ⅸ的合成受阻导致。随着生长发育,叶片由黄色转变为浅绿色,总叶绿素含量也随之升高。遗传分析显示,突变体ytg-2叶片黄转绿表型是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BSA测序将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1号染色体,位于开始位置46 290 000 bp、结束位置51 430 000 bp的5.14 Mb区间内。研究结果为探究黄转绿突变体叶色变异的生理机制,定位与叶色黄转绿相关的基因奠定基础。
  • 广业兰, 费丹, 谢敏, 伍琦, 聂根新, 胡丽芳, 周瑶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对复硝酚钠、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处理的辣椒以及对照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中共检测出4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对照组38种、复硝酚钠组40种、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组43种。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处理提高了辣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复硝酚钠处理的总含量无差异。以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 1.0为条件,共筛选出12种差异挥发物,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香气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芸苔素内酯组,其次为赤霉素组。研究结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辣椒优质产品的生产。
  • 李东博, 张茜, 郭子芳, 眭昊, 刘书源, 余朝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调节温、湿度防控设施黄瓜靶斑病的技术,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不同温度、高温高湿、湿度及温湿度交互下靶斑病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长和繁殖的差异,然后进行正交试验探明不同温湿度组合下靶斑病的侵染情况,最后探索调节温、湿度对靶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多主棒孢霉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 ℃,最适宜繁殖的温度为27 ℃,最适宜生长和繁殖的湿度为95%以上,当温度高于33 ℃或低于15 ℃,湿度低于90%可显著抑制其生长、繁殖,湿度越低对其抑制效果越强;当相对湿度饱和时,42、45 ℃的高温高湿环境下闷棚2 h都可抑制多主棒孢霉的生长和繁殖,并降低发病程度,45 ℃效果更好,此菌在温度30 ℃、湿度100%的条件下生长、繁殖状况最好,温度18 ℃,湿度75%抑制效果最强,其次温度33 ℃、湿度75%的低温低湿和高温低湿条件下都能够抑制其繁殖;温度为27~30 ℃,相对湿度> 85%时发病重,温度低于18 ℃或高于30 ℃,相对湿度< 85%可显著抑制发病;靶斑病的发病季为春秋季和夏季,通过提高昼温或降低夜温3、5 ℃可降低发病程度,5 ℃效果更好。相对湿度饱和下42、45 ℃闷棚2 h都可抑制发病,45 ℃效果更好。降低昼夜湿度5%、缩短夜间高湿时间2~4 h对黄瓜靶斑病有着极佳的防效。综上,温度可影响此菌的生长和繁殖,而湿度主要影响其繁殖,温暖高湿的环境下最适宜靶斑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且发病最重,在春秋季和夏季两个黄瓜靶斑病主要发生的季节,提高昼温、高温高湿闷棚、降低夜温、昼夜湿度和缩短夜间高湿时间能够有效防控设施黄瓜靶斑病。
  • 别赵微, 詹得利, 曹云河, 吴雨江, 王丽慧, 杨世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海地区香瓜茄(人参果)栽培品种青灿香脱毒苗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消毒处理对香瓜茄茎段外植体的消毒效果以及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和不定根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1%升汞处理香瓜茄茎段外植体8 min,污染率和死亡率最低;香瓜茄茎段试管苗快繁时最适合使用不含外源激素的MS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0.5 mg · L-1 6-BA + 1 mg · L-1 NAA或MS + 2 mg · L-1 6-BA + 2 mg · L-1 KT,诱导率与愈伤组织量都较高;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 + 2 mg · L-1 6-BA + 1 mg · L-1 KT,分化率达98.50%,共获取180株再生苗母株(愈伤组织未继代),后续经快繁处理,再生苗与母株皆未出现显著的形态变异;诱导不定根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0.5 mg · L-1 IBA。研究结果为香瓜茄主栽品种青灿香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 刘蓓蓓, 吕军, 张杰, 刘广洋, 翟荣启, 陈鸽, 徐东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短期内快速监测蔬菜中啶虫脒的残留状况,建立了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快速、简便的免疫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LOD)为1.41 μg · L-1,线性范围为2.35~50.12 μg · L-1,灵敏度为10.86 μg · L-1,在大白菜、西葫芦和黄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02%~116.7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2%~13.15%。此外,对比该免疫分析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其检测结果的符合性较高。上述结果证明,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精密度高,能够实现蔬菜中啶虫脒的痕量检测。
  • 许婧霞, 李金泉, 周勇, 周义权, 陈伟, 李奎, 易菊平, 焦忠久, 矫正彪, 唐霞珍, 胡洪涛, 杨亚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发病率、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态的影响,在豇豆连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T1(小麦—豇豆轮作)、T2(苋菜—豇豆轮作)和CK(豇豆连作)。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14.47、5.17百分点,差异均显著,豇豆幼苗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不同程度增加。在T1处理中,豇豆产量和营养成分(粗蛋白和VC)含量显著增加。T1和T2处理的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但T1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轮作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了真菌和细菌的α多样性(幅度为4.44%~28.29%)。PCA分析显示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和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分别下降92.37%和55.16%,差异均显著,土壤真菌和细菌分别有46个和91个分类单元显著变化。综上,轮作模式,尤其是小麦—豇豆轮作,有效降低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提升了豇豆产量和品质,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得到改善。
  • 林澳丽, 黄建雷, 姚佳祺, 闫祖青, 渠成, 王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对番茄生产构成巨大威胁的世界性入侵害虫,为明确该虫在北京地区番茄基地的种群动态,筛选番茄潜叶蛾高效性诱剂配方,利用性诱监测法对北京平谷区、昌平区和怀柔区等3个区的番茄潜叶蛾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在田间评价了两种性信息素组分不同配比及单一主成分不同剂量对番茄潜叶蛾的诱集效果。种群动态监测结果显示:3个区的监测点均有番茄潜叶蛾发生,且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从番茄定植至5月上中旬成虫发生量均较少,进入5月下旬至番茄拉秧,成虫发生量显著增加并处于高位状态。性诱剂配方筛选结果显示:两种性信息素组分不同配比试验中,(3E,8Z,11Z)-十四碳三烯-1-乙酸酯(TDTA)∶(3E,8Z)-十四碳二烯-l-乙酸酯(TDDA) = 85∶15、90∶10、95∶5、100∶0这4种配比均对番茄潜叶蛾雄成虫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单月每诱捕器平均诱虫量均在400头以上;单一主成分不同剂量试验中,TDTA为1.8 mg · 诱芯-1的诱虫量最大,略高于TDTA为0.2 mg · 诱芯-1和0.6 mg · 诱芯-1的诱虫量,除第3周3号棚1.8 mg · 诱芯-1诱虫量显著高于0.6 mg · 诱芯-1外,其余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番茄潜叶蛾监测预警及性诱剂研发提供参考。
  • 闫子双, 赵景文, 李治国, 李宗煦, 杨烨, 李凯, 陈华, 宋梦圆, 于丽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南北垄向栽培距离短、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问题,以东西垄向能够实现机械化作业为前提,在北京房山日光温室内进行南北垄向和东西垄向越冬茬番茄栽培对比试验,共设计4种栽培模式:CK(南北垄向,行距40 cm,株距40 cm),T1(东西垄向,行距40 cm,株距35 cm),T2(东西垄向,行距40 cm,株距37 cm),T3(东西垄向,行距40 cm,株距40 cm),种植密度分别为2 381、2 539、2 402、2 222株 · (667 m2-1。结果表明:番茄种植密度接近 2 400株 · (667 m2-1时,定植后37、44、51 d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T2)在株高、茎粗、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每667 m2产量方面与南北垄向(CK)无显著差异。在种植密度为2 222~2 539株 · (667 m2-1的范围内,东西垄向栽培各处理(T1、T2、T3)之间单果质量、单株产量、每667 m2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东西垄向种植密度为2 539株 · (667 m2-1时,即T1处理株高、茎粗、最大叶叶面积、叶片数相对其他处理都呈现减少趋势。综上,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可采用东西垄向栽培模式,既能保障产量,又可实现机械化生产。
  • 品种选育
  • 潘红, 吴雪霞, 查丁石, 徐佳, 汪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沪茄316是以自交系308-1-4-3-2-1-2-1为母本,以Eg148-2-4-4-8-1-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茄子一代杂种。中早熟,株型半直立,生长势中等。果实长条形,平均纵径37.3 cm,横径3.3~3.6 cm,单果质量170 g左右;果皮紫黑色,光泽度强,VP含量25.56 μg · g-1;果肉绿白色、松软,可溶性糖含量33.59 mg · g-1。田间对枯萎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江丰1号,每667 m2产量3 800 kg左右,适宜华东、华中等喜食长条茄的地区保护地栽培。
  • 陈木溪, 郑汉藩, 陈如珠, 李树喜, 杜冰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农夏优是以自交不亲和系QZXY01为母本,以自交系QZXY0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普通白菜一代杂种。生长势强,早中熟,播种至始收约33 d(天)。株型较紧凑、束腰,叶面较平滑,平均株高17.8 cm,开展度19.8 cm;叶片卵圆形、绿色,叶柄浅绿色,有光泽,平均叶片长14.8 cm、宽6.3 cm,叶柄长5.0 cm,单株质量105 g。商品性好,口感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22%,粗纤维含量0.60%,还原糖含量10.0 g · kg-1。抗炭疽病,每667 m2产量1 300 kg左右,适宜广东省平原地区种植。
  • 高越, 刘秀杰, 刘继秀, 赵文, 高美玲, 郭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创C3是以自交系XM-dw-1为母本,以XF13-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中果型西瓜一代杂种。生长势中等,全生育期96~98 d(天),果实发育期30~32 d(天)。果实近圆形,果皮较薄、绿色覆墨绿色宽锐齿条带,有蜡粉;果肉红色,中心和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1.3%、8.1%。平均单果质量6.1 kg,每667 m2产量3 800 kg左右,适宜黑龙江省春季保护地及部分地区露地栽培。
  • 李文跃, 方贯娜, 庞淑敏, 关占威, 李冬彪, 赵威, 李甜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荚荚乐3号是以四川雅安地方品种25B46为母本,以云南曲靖地方品种13A37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早熟翠绿豇豆新品种。河南省春露地栽培生育期95 d(天)左右,出苗至始收53 d(天)左右。植株蔓生,分枝能力中等,以主蔓结荚为主,始花节位第4节左右,花紫色。商品荚翠绿色,荚长65~80 cm,横径0.92 cm左右,鼓籽不明显,荚条顺直,无鼠尾。平均单荚质量28.3 g,每667 m2产量2 200 kg左右,适合黄淮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春季或夏秋季种植。
  • 栽培管理
  • 陈华江, 潘德怀, 陆胜波, 李琼芬, 谭诗燕, 赵满亮, 段德芳, 毛木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德双, 高建东, 汪维红, 辛晓云, 张凤兰, 苏同兵, 于拴仓, 余阳俊, 赵岫云, 李佩荣, 卢桂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门雪杰, 周进, 吴杨焕, 杨启航, 陈芳, 刘晓奇, 帕如克·阿尼瓦尔, 刘存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