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消费升级,番茄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消费者对高品质番茄的需求日益凸显。为了解市场需求演变下的我国番茄产业格局,通过访谈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番茄育种专家及企业代表,浅析我国番茄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当前,我国番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优势产区快速发展;番茄品种与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分子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推动番茄育种效率提升和抗病种质的创制;番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兴起,亟待建立番茄品质标准体系以推动优质优价,满足市场多元化、高品质的需求。
摘 要: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作物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外已有基因编辑的蔬菜上市销售,随着基因编辑育种监管政策的明晰和相关鼓励措施的出台,基因编辑蔬菜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呈上升趋势。在专利数据库中通过关键词和IPC 分类号检索,分析基因编辑蔬菜育种相关专利的申请趋势、地域分布、申请人和技术领域分布等,对全球基因编辑蔬菜育种专利领域的研发基本概况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创新主体的技术实力分布情况,结合已上市基因编辑蔬菜品种的技术分析,为国内创新主体提供指引,并基于专利信息分析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摘 要: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滇西北3 州市蔬菜种植基本情况、市场主体培育情况、加工及销售情况、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情况、带动就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总结分析3 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特色、优势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蔬菜种植区域布局、完善夏季冷凉区蔬菜标准化技术体系、着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实施蔬菜品牌战略、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稳步推进蔬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开展老旧设施改造工程、合理优化耕作制度的发展建议。
摘 要:为揭示茄子单性结实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具有单性结实特性的自交系T-2 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T-11 基因序列及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性结实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基因中存在708 个显著差异基因,包括439 个上调基因和269 个下调基因。利用GO 富集分析发现,在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大功能类别中,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8 个通路。KEGG 富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6 365 个基因,其中141 个为显著差异基因,并对84 个基因通路进行了注释。qRT-PCR 分析显示,16 个单性结实相关基因,在自交系T-2 中的表达量峰值大多出现在花后3 d,而在自交系T-11 中的表达量峰值出现时间较为分散。综合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茄子单性结实的激素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 要:斧翅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是十字花科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具有抗旱、抗盐碱等多种逆境抗性,兼具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农业价值。成像流式细胞术能够区分细胞核和非细胞核杂质等干扰信号,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为探究斧翅沙芥基因组大小以及不同居群间基因组的变异程度,本研究利用多维全景成像流式细胞仪对5 个斧翅沙芥居群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5 个斧翅沙芥居群基因组大小为416~494 Mb,居群间变异幅度达18.8%,说明不同居群间出现明显的遗传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其中4 个居群进行K-mer 分析,预测基因组大小为442~484 Mb。两种方法的结果接近(杂合度<2% 时,吻合度93%~97%),表明成像流式细胞术结果可靠;当基因组杂合度> 2% 时,两种方法的误差达16%,表明在高杂合度的植物中,利用成像流式细胞术评估基因组大小十分必要。研究结果为斧翅沙芥基因组测序组装、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数据依据。
摘 要:以胡萝卜品种中誉1877 和中誉1749 为试材,通过发芽盒和盆栽试验评估菌株SZJ-10 和SZJ-11 的促生效应,并对2 个菌株的促生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发芽盒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ZJ-10 和SZJ-11可以显著提高2 个胡萝卜品种的发芽指标,与对照相比,发芽率提高9.00~26.00 百分点,发芽势提高9.25~24.25 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21.08%~51.45%,活力指数提高20.77%~96.1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株SZJ-10 和SZJ-11 后,胡萝卜的发芽率提高9.75~22.25 百分点,发芽势提高8.00~19.50 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13.27%~34.82%,活力指数提高43.32%~95.12%。在幼苗期,中誉1877 接种SZJ-10 后根长增加78.88%,中誉1749 接种SZJ-11 后根长增加43.96%;在叶生长盛期,中誉1877接种SZJ-10 后根冠比、根系活力和叶长分别增加48.48%、92.82% 和50.53%,中誉1749 接种SZJ-11 后根冠比、根系活力和叶长分别增加31.43%、49.98% 和33.33%;在肉质根膨大前期,中誉1877 接种SZJ-10 后根长、根冠比和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30.93%、23.48% 和63.40%,中誉1749 接种SZJ-11 后根长、根冠比和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2.55%、17.12% 和33.10%。功能分析揭示了2 个菌株具有分泌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的能力,兼具嗜铁、固氮、溶磷、解钾及产ACC 脱氨酶的能力。综上,菌株SZJ-10 和SZJ-11 对胡萝卜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有望在胡萝卜种植中推广应用。
摘 要:为研究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和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两种绿肥作物等氮量替代化肥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及果实形态的影响,以全部施用化肥为对照(CK),根据不同绿肥替代量设置10 个处理(VM1~5 和RM1~5)。结果表明,与肥田萝卜相比,光叶苕子替代化肥后对西葫芦生长的促进效果更佳。光叶苕子替代量达到40% 时(VM4 处理,60%化肥 + 40% 光叶苕子),西葫芦的产量最高,比CK 增加13.38%;果实长度和横径也显著增加,较CK 分别增加了5.55% 和11.53%。同时,光叶苕子等氮量替代化肥后,西葫芦现蕾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果实的营养组成也受到影响,粗纤维含量均有所降低,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VM4 处理的钾含量和VC 含量均最高。此外,光叶苕子和肥田萝卜等氮量替代化肥都有助于降低西葫芦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其中VM4 处理硝酸盐含量最低,比CK 降低19.77%,差异显著。综上所述,60% 化肥 + 40% 光叶苕子的配施方案对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云南西葫芦种植化肥减施提供了新的方案,对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