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调查报告
    朱丹丹, 李峰, 孙亚林, 冉双, 李俊, 侯俊, 刘冬碧, 蒋名鹏, 王向平, 吴庆丰, 董本尧
    中国蔬菜. 2025, 1(5): 150-158.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4.5045

    莲是湖北省乃至我国最重要的水生蔬菜之一,合理施肥是保障莲产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在2021—2022年以问卷形式,调查了湖北省莲藕(包括藕莲、子莲和藕带莲)主要产区施肥现状,分析总结了当前莲藕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莲藕施肥以化肥为主,施用复合(混)肥的比例在93%以上,商品有机肥施用比例为37.7%;藕莲的氮(N)、磷(P2O5)、钾(K2O)纯养分施用量平均为462、265、305kg·hm-2,子莲施用量分别为305、160、184kg·hm-2,藕带莲分别为496、376、239kg·hm-2,不同种植户间差异较大,且肥料施用不足、适宜与过量并存;肥料运筹以追施为主,藕莲、子莲和藕带莲追肥次数分别为2.5、2.6次和5.7次;施肥方法以人工施肥为主,机械(无人机)施肥的比例不足40%。进一步分析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当肥料用量达到一定阈值后,继续增加化肥用量难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总体来看,湖北省莲藕施肥存在有机肥比例低、部分种植户施肥总量过高且磷肥比例偏高、专用肥缺乏、施肥方法不尽合理等问题。建议适当提高基肥中有机肥占比,基肥深施,以此培肥土壤,同时加快莲藕专用肥和缓控释专用肥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优化肥料用量和配伍、改进施肥方法达到节本增效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 调查报告
    闫豪玮,穆月英*
    中国蔬菜. 2024, 1(2): 106-11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4.3005
    摘 要:城市郊区蔬菜种植户中外来农户的比重持续增加,农户间“分化”加剧,明确本地农户和外来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特征,对提高城市的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意义重大。基于北京市203 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本地农户和外来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异质性。结果显示:本地农户和外来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的异质性明显,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要素投入,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投入和土地投入,而非资本投入;二是技术推广与采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补贴、技术培训以及质量安全型技术采用,而非增产增效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三是成本收益,主要体现在雇工费用、地租费用和成本收益率。本地农户技术推广与采用、成本收益高于外来农户,而外来农户的要素投入明显高于本地农户,表明外来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而非技术采用,进而导致其成本高、收益低。由此,提出对策建议:重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加快新型技术推广应用,以期破解本地农户和外来农户设施蔬菜生产约束,推动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
  • 调查报告
    陈玉鹏1 颉博杰1 高程斐1 王 瑞1 张国斌1 杨海兴2 肖雪梅1* 郁继华1
    中国蔬菜. 2023, 1(10): 96-10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3.5049
    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年鉴,根据甘肃省榆中县11 个乡镇的栽培面积、废弃物产量及资源化利用情况,分析榆中县能源利用现状。结果表明,2007—2017 年榆中县废弃物总量为22.18 万~31.95 万t,尾菜和中药材废弃物产量占比稳定上升,粮食作物秸秆和尾菜占废弃物总量的92.87%,废弃物总养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尾菜和中药材废弃物的养分含量持续上升,有机质所占比例最高。种植农户多为中高龄(40 岁以上,78.49%)、低学历(初中及以下,73.53%)个体,资源化利用途径多样,还田是主要的利用途径;93.25% 的农户认可新型资源化技术,同时57.14% 的农户也提出资源化利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如缺乏大规模吸收消纳平台和政府引导不足。
  • 调查报告
    仲子文, 邵 鹏, 井永苹,徐建玲,刘兆东,曹学东,李 彦,张英鹏
    中国蔬菜. 2023, 0(8): 103-110.
    为明确山东沂南地区典型设施蔬菜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沂南县辛集镇、大庄镇、张庄镇、依汶镇、界湖街道、苏村镇和砖埠镇为调查区域,采用问卷调研和田间取样的方法,对设施番茄和黄瓜产量及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日光温室黄瓜平均产量是塑料大棚黄瓜平均产量的1.58 倍,设施黄瓜产量要明显高于设施番茄的产量;塑料大棚黄瓜、日光温室黄瓜和日光温室番茄的N、P2O5 和K2O 平均投入量分别为玉米的2.85~4.68、5.10~8.54 倍和5.90~10.02 倍;且塑料大棚黄瓜、日光温室黄瓜和日光温室番茄的N、P2O5 和K2O 投入量分别是需求量的1.46~2.41、3.36~7.03、0.92~1.35 倍。氮磷钾养分供应比例与蔬菜需求比例不匹配,钾元素相对平衡,而氮磷明显供应比例过高;同种蔬菜在相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区域之间氮磷钾养分投入量差异明显;基肥和追肥的养分占比不合理,基肥比例过高,尤其基施有机肥的养分占比超过了60%。因此,建议农户减少氮磷肥的投入,适当降低基肥中的有机肥占比,适当提高化肥追施的比例,根据蔬菜的种类和生育期选择适合的化肥种类。
  • 调查报告
    吴曼,王俊芹,宗义湘,赵帮宏
    中国蔬菜. 2022, 1(6): 89-95.
    为揭示莲藕- 小龙虾高效生态种养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采用专家访谈法、典型调查法、平行比较法和试算
    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经济评价。结果表
    明:2019 年莲藕- 小龙虾高效生态种养技术比单独莲藕种植模式每667 m2 的总成本增加了409.67 元,增幅9.84%;产值增
    加了4 713.71 元,增幅85.21%。当小龙虾价格低于23.40 元 · kg-1 时,采取莲藕- 小龙虾高效生态种养技术所获的纯收益低
    于单独种植莲藕模式,宜单独种植莲藕。此外,该技术化肥农药减施效果显著,推动了产业绿色发展,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
    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
  • 调查报告
    余朝阁,何尧,岳红岩,赵洪志,赵连军,李政国,卫向东,章丽丽,李本帅,孙周平
    中国蔬菜. 2022, 1(4): 88-92.
    为了解东北地区日光温室果菜类蔬菜生产现状,为轻简化生产途径提供依据,调研了东北地区8 个设施蔬菜主产市的日光温室配套设备、用工、生产效益及成本构成等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常用的简易设备应用普遍,而精准度和智能化程度高的环境调控设备缺乏,生产管理用工量大,人工成本高,占总成本的44.5%。并提出日光温室东西垄向栽培模式、关键配套装备及技术研发与集成、农艺与农机相融合、标准化生产等轻简化生产途径。
  • 调查报告
    张青,栗方亮,曹榕彬,孔庆波
    中国蔬菜. 2021, 1(9): 78-83.
    采用随机抽取、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8年对福建省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市643户菜农的蔬菜水肥一体化配置和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类型为露地栽培,其次是小拱棚和简易大棚栽培,分别占调查总户数的38.10%、33.12%和24.88%;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菜农占调查总户数的77.60%。水肥一体化的出水方式主要为膜下喷灌,占比为42.08%,主要应用于小拱棚和简易大棚栽培;注肥方式主要为泵注式和泵吸式,占比分别为34.87%和29.86%,主要应用于小拱棚、简易大棚和露地栽培。水肥一体化和过滤系统操作以手动为主,占比分别为67.33%和75.95%,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在产量相近的情况下,采用水肥一体化可使氮肥用量减少17%左右,磷肥用量减少9%左右,钾肥用量减少14%左右。与常规施肥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可增产21.99%~29.90%,经济效益增加32.12%~50.80%。
  • 调查报告
    李艳梅,孙焱鑫,邹国元,高燕,张子飞,张金雷,廖上强,徐茂
    中国蔬菜. 2021, 1(9): 84-90.
    为在北京市顺义区设施蔬菜栽培中高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调研农业统计数据等方式,调研了顺义区31个典型设施蔬菜合作社的施肥行为,并分析了该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构建、成效与发展潜力。结果表明,受访园区的化肥主要从农资市场购置,肥效和品牌是影响购置的主要因素,更换化肥的情况比较普遍,施肥主要依靠经验,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有普遍需求,施肥技术问题的发生频率每年1~2次占比最高,问题解决主要依托农业专家和肥料厂商,施肥技术服务费的平均意愿额度为200元·次-1,每年每667 m2化肥施用成本约1 446元,施肥成本高与农作物产出低的矛盾有待解决。受访者了解有机肥的基本知识,认为施用有机肥有益于土壤和作物,但肥效不明显、虚假宣传、施肥用工强度高、见效时间慢等因素限制了有机肥的推广;有机肥主要从专卖店和批发商处购置,保障有机肥质量和提供免费农技指导可促进有机肥的应用和推广;有机肥的应用大多起到了改良土壤、改善蔬菜生长和品质的作用。顺义区目前主推“有机肥 + 配方肥”“有机肥 + 水肥一体化”“菜—沼”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4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同时采取依托市场的有机肥生产运作方式及灵活多样的有机肥应用推广激励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针对调研存在的问题,今后可从提升有机肥产品准入标准、加强科学引领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入手,全方位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的落实。
  • 调查报告
    曹雪,张利焕,陈浩,张安盛,庄乾营,朱佩群,周仙红
    中国蔬菜. 2021, 1(8): 92-97.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在胡萝卜上的发生规律,于2018、2019 年采用挖根调查和粘虫板诱集调查法,系统调查了露地和大棚胡萝卜上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和成虫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露地和大棚胡萝卜田的始发虫态为成虫,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此间的土壤温湿度适宜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春季4—5 月发生2 代,大棚发生时间较露地发生时间早;秋季10—11 月发生1 代。
  • 调查报告
    陈慧君,刘 焕,黄卓权,靳登鹏,柯倩华,柳春红
    中国蔬菜. 2021, 1(7): 88-92.
    运用Delphi-AHP 法调查、分析菜薹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供应链中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各类因素,评价各因素对菜薹质
    量安全影响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系统层中种植阶段的质量安全水平对菜薹质量安全的影响最大;指标层中对菜薹质量安全
    影响列前5 位的分别为产地环境及设施条件合格率、病虫害防治水平、农药和生长调节剂残留合格率、防腐保鲜剂残留合格
    率、贮藏环境条件及管理规范程度,总权重分别为0.130、0.130、0.130、0.128、0.082。
  • 调查报告
    李成晨,杨东升,索海翠,安康,刘计涛,罗焕明,李小波
    中国蔬菜. 2021, 1(5): 85-93.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广东省冬种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农药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冬种马铃薯施药方式落后,种植期间发生的地下虫害有蛴螬、地老虎,地上虫害为蚜虫、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病害为黑胫病、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青枯病和疮痂病等。防治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农药有32 种,按照农药用途分类,68.75%为杀菌剂,其中防治晚疫病的杀菌剂占13类杀菌剂有效成分总数的68.57%。根据推荐用量标准,防治蚜虫、黑胫病、早疫病和晚疫病均存在过量使用农药的现象,全省平均农药使用次数为10次,个别农户使用次数高达22次,超过当季建议用药次数的农药有10种。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存在农药使用过量问题,建议农户结合预警监测和农药减量防治策略,科学提高防效,合理使用农药,切勿盲目增施农药。
  • 调查报告
    马欣,宗静,路河
    中国蔬菜. 2021, 1(2): 91-94.
    基于北京市昌平区草莓种植户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草莓高架基质、地面半基质模式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架基质和半基质模式较土壤模式具有管理省工,人力成本低,用肥、用药量降低,果实美观整洁等优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质价格高,栽培槽边易折果柄等。病虫害防治与营养液配比是受访者最想了解的草莓基质栽培技术。引进基质资材是受访者最迫切需求的草莓基质栽培政策。针对调研结果,从3 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一是降低基质栽培成本,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二是以休闲采摘带动基质技术发展;三是根据需求开展培训、制定政策,有的放矢。
  • 调查报告
    段亚军 张 惠 吕 诗 张玉坤 王小敏 宁国辉 杨志新
    中国蔬菜. 2020, 1(10): 77-82.
    以河北省11 个地级市8 大类主要蔬菜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草谷比估算了河北省不同蔬菜废弃物资源量。结
    果表明:2011~2016 年期间河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以每年4.26 万t 的速度增加,2016 年达到了230.37 万t。其中,
    甘蓝类(57.87 万t)、白菜类(43.42 万t)和茄果类(29.98 万t)蔬菜废弃物资源量最高,比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00.98%、
    50.80%、4.12%,其次为根茎类、豆类和瓜菜类,叶菜类和葱蒜类最低。废弃物资源量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衡,变异系数
    为50.57%~82.52%。以唐山市(40.81 万t)、石家庄市(35.17 万t)、保定市(29.78 万t)和张家口市(27.96 万t)蔬菜废
    弃物资源量最多,总量占全省的58.04%。将全省蔬菜废弃物全部进行肥料化,相当于每667 m2 农田间接施加纯氮3.01 kg、
    纯磷1.85 kg、纯钾2.99 kg 和有机质72.61 kg,相当于全年化肥用量的6.68% 和有机肥299.20 万t,其中,甘蓝类、白菜类和
    茄果类蔬菜氮磷钾养分量最高,总量占8 类蔬菜的57.73%,有机质含量根茎类最高。全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在2011~2016
    年期间呈稳定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各类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和养分量差异突出,其中,蔬菜产量和产废系数成为了影响蔬菜
    废弃物资源量差异高低的重要因素。
  • 调查报告
    刘衎,郭利娜,贾羽旋,夏新月,李彤,段碧华,石生伟
    中国蔬菜. 2020, 1(9): 71-81.
    通过对北京市352 个设施蔬菜地块的施肥状况进行实地调研,查明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估算肥料减施潜力。结果表明,北京市设施蔬菜养分投入量普遍超过推荐施肥量(养分超标率>72%)。不同设施类型施肥量差异较大,其中日光温室每季蔬菜平均氮磷钾(N、P2O5 和K2O)投入总量分别为858 、409、572 kg · hm-2,明显高于塑料大棚每季蔬菜平均氮磷钾投入总量593、317、438 kg · hm-2。设施蔬菜养分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基施,对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养分投入总量的贡献分别为66% 和52%。不同蔬菜种类肥料减施潜力巨大,其中甘蓝、黄瓜和茄子总养分相对减施潜力分别为61%~62%、43%~48% 和18%~47%。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氮磷钾养分投入比例(N∶P2O5∶K2O)分别为1∶0.47∶0.66和1∶0.53∶0.73,表明钾肥比例相对不足。建议加快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设施蔬菜施肥技术指导,尤其要降低日光温室的氮、磷肥投入量,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 调查报告
    王福东
    中国蔬菜. 2020, 1(7): 76-82.
    以北京地区9家甜玉米生产销售企业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甜玉米采后品质的相关因素,探究延长甜玉米货架期的采后保鲜措施。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影响甜玉米采后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品种、采收温度、预冷温度及方法、产品分级、包装材料、运输方式、贮藏温度等;根据销售要求选择适宜的品种,气温较低时进行采收,采用碎冰预冷的方式快速降温,长期坚持采取分级措施,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运输方式、贮藏温度等可以延长甜玉米的货架期。
  • 调查报告
    陈宏伟,穆月英,沈辰
    中国蔬菜. 2020, 1(5): 65-69.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农户视角对北京市蔬菜投入产出中的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水资源投入、种植技术采用、质量安全生产、成本收益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蔬菜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以塑料大棚和温室为主;蔬菜种植户对地下水位下降有正确认知,认为灌溉水价较为合理,对灌溉设施可靠性的满意度较高;地膜覆盖、穴盘育苗和高温闷棚在蔬菜种植技术中的采用比例较高;种植户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态度较为积极,对产出环节的蔬菜质量安全问题较为重视;雇工费、肥料费和种苗费构成蔬菜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综上,建议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发展,健全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体系,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倡生产资料合理投入。
  • 调查报告
    矫振彪,焦忠久,吴金平,朱凤娟,郭凤领,周洁,刘志雄,陈磊夫,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20, 1(5): 70-76.
    害虫为害严重影响湖北高山蔬菜主栽作物番茄和辣椒的商品性,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湖北省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2010~2018 年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不同海拔高度(400、1 200、1 600 m)生产区,通过田间调查和黑光灯诱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山番茄、辣椒害虫种类及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高山茄果类蔬菜害虫常见种类有6 目23 科42 种,严重发生的有10 种。高海拔地区害虫种类较低海拔地区少,其中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烟青虫、番茄斑潜蝇和桃蚜等害虫在不同海拔高度均造成严重为害,而瘤缘蝽、黑尾大叶蝉、东亚飞蝗、双斑长跗萤叶甲、大青叶蝉、青螽嘶、油葫芦等害虫随着海拔升高为害减轻;黄斑大蚊的为害在高海拔地区重于低海拔地区。
  • 调查报告
    付存念,周世洋,刘敏,汪浩,蒋芳玲,李文旺,李萍,吴震
    中国蔬菜. 2020, 1(1): 76-80.

    以贵州省麻江县红蒜主栽区贤昌镇为样本,采用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对麻江红蒜的种植面积、栽培管理方式及产量等进行调研,分析麻江红蒜栽培面积减少和产量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2016 年贤昌镇红蒜种植面积达133.4 hm2,但单个农户的种植规模均较小,种植面积不足667 m2的农户占比为35%;整体产量偏低,平均为435 kg ·(667 m2-1,最低仅为285 kg ·(667 m2-1;栽培管理中存在选种不严、种植密度偏低、施肥单一和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选优留种、分级播种、合理密植和均衡施肥等对策建议。

  • 调查报告
    刘冬碧 余延丰 杨良波 夏 颖 张富林 唐记平 徐金星 郑兴汶
    中国蔬菜. 2019, 1(12): 66-71.

    采用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详尽调查了江西省广昌县6 个主要乡镇子莲生产和施肥现状。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管理条件下,广昌县子莲平均产量1 074 kg · hm-2,不同乡镇产量水平的差异主要与子莲种植方式和品种有关,其中种植方式的影响比品种更大。目前广泛推广的太空莲36 号和建选17 号平均产量分别为      1 188 kg · hm-2 和1 007 kg · hm-2,不到其产量潜力的85%。病虫害、连作障碍、施肥不当、不良天气、品种退化、水源等是子莲产量偏低的重要因素。针对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重施有机肥、合理调控氮磷钾施肥总量、施用碱性肥料、补充钙镁硼硅等中微量和有益元素肥料、合理把握施肥时期和方法等技术对策。

  • 调查报告
    高秀瑞,李冰,张敬敬,武彦荣,李军虎,史宇凡,潘秀清
    中国蔬菜. 2019, 1(11): 70-74.

    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5 个设施西甜瓜主产区化肥农药投入、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
    主要茬口生产投入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设施西甜瓜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生产投入大的现象普遍;化学
    药剂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农药使用品种最多达30 种;全生育期施用化肥折合氮磷钾纯养分含量分别平均为
    25、15、30 kg ·( 667 m2-1;肥料农药仍为设施生产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建议替代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水肥
    一体化、高温闷棚、嫁接育苗、蜜(熊)蜂授粉等技术,形成规范的减肥减药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

  • 调查报告
    秦永林,于静,陈杨,贾立国,苏亚拉其其格,樊明寿
    中国蔬菜. 2019, 1(11): 75-79.

    内蒙古马铃薯的生产面积及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马铃薯产量的
    重要因素。2013~2016 年在内蒙古9 个马铃薯主产旗(县)对灌溉马铃薯养分投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灌溉
    马铃薯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高,磷、钾肥投入过量与不足并存;58% 的农户氮肥偏生产力低于100 kg · kg-1,具有较大的提
    升空间。农户种植规模、产量、氮肥施用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调查报告
    李占台,杨俊刚,邹国元,黄杰,王激清
    中国蔬菜. 2019, 1(8): 68-75.

    采用现场访问和填写问卷的方式,随机选取北京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5 个区中20 家园区,调研蔬菜生产现
    状及轻简化技术(设备)应用需求。结果表明,北京市设施蔬菜园区工人年龄> 50 岁的平均占比为78.3%,老龄化趋势明
    显;工人工资为每人每天80~120 元的有14 家,占比为70%,劳动力成本较高;施肥量和灌水量95% 以上凭经验确定,水
    肥管理粗放;园区轻简化指数介于0.31~0.57 之间,区域轻简化指数均< 0.5,对轻简化技术和设备的需求率较高。建议北
    京市设施蔬菜生产走轻简化发展的道路,改传统南北向栽培为东西向栽培,采用小型起垄开沟机替代人工起垄,发展滴灌施
    肥、配套施用液体肥料等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推动城郊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 调查报告
    徐大兵,赵书军,陈云峰,袁家富,刘冬碧,邱正明,夏贤格
    中国蔬菜. 2019, 1(4): 66-72.

    通过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对湖北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并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7 年湖北
    省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为206 万t,其中有机质164 万t,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5.12 万、2.79 万、5.74 万t,占全省化肥
    用量的4.08%。武汉市蔬菜废弃物资源量最高,占全省的19.36%。湖北省各地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平均为1 666
    kg·hm-2,其中有机质和氮、磷、钾总养分平均量分别为1 334 kg·hm-2 和126 kg·hm-2。全省地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
    以仙桃市和鄂西南较低,其次是鄂东南和鄂西北,湖北中部包括江汉平原分布最高。湖北省24 个蔬菜监测县市蔬菜废弃物
    资源量平均为4.22 万t,其中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嘉鱼县较高,有机质和氮、磷、钾总养分平均量分别达到了3.38 万
    t 和3 180 t。全省各县市单位面积蔬菜废弃物资源量以枣阳市最高,宣恩县和咸丰县较低。不同种类蔬菜废弃物资源量差异
    较大,为2.71 万~47.32 万t,其中根茎类蔬菜最高,其次是甘蓝类和豆类。

  • 调查报告
    韩鹏杰,张治家,赵萍萍,房雅丽
    中国蔬菜. 2019, 1(4): 73-79.

    对山西省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的23 个县(村)进行化肥、农药抽样调查分析,以明确马铃薯种植基地化肥、农药
    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以化学农药为主,使用的农药产品有28 种(杀虫剂10 种、
    杀菌剂14 种、除草剂4 种),其中化学农药占97.26%;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虫和地下害虫;
    商品薯和种薯种植基地的平均用药次数分别为2.28、4.67 次,平均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61、1.55 kg·hm-2;禁用农药还在使
    用,中高毒农药占比为17.9%。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施用的肥料以复合肥为主,占比为54.55%;商品薯和种薯种植基地的平
    均氮肥施用量分别为235.17、308.82 kg·hm-2,磷肥施用量分别为129.28、105.81 kg·hm-2,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44.83、214.31
    kg·hm-2。各种植基地间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差异较大,种薯种植基地的农药使用次数多于商品薯种植基地;肥料的施用多依
    赖氮肥,忽略了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

  • 调查报告
    李 杰 孟令强 曲宝茹 张晓梅 崔聪聪
    中国蔬菜. 2018, 1(12): 60-65.

    对内蒙古赤峰市7 个设施蔬菜基地进行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调查,对2 个种植年限较长的基地进行土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种植10 a 的0~5 cm 土层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最高可达11.4 g·kg-1,显著高于相邻露地;而随着栽培耕层的加深,土壤可溶性盐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呈现(0~5)cm >(5~15)cm >(15~25)cm 的趋势;设施土壤EC 值、主要盐离子含量也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不同地区的设施土壤盐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

  • 调查报告
    赵银彦1 谢忠奎2 胡秉安3* 张如军4
    中国蔬菜. 2018, 1(2): 71-75.

    为了客观全面分析兰州百合的种植效益,对兰州百合种植基地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应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兰州百合种植基地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兰州百合种植效益总体良好,但由连作障碍引起的老产区与新产区种植效益差别非常明显,目前兰州百合价格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围绕种植效益提升,结合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止种植规模盲目扩张、减轻连作障碍、建立商品化良种繁育基地等生产建议。

  • 调查报告
    矫振彪,焦忠久,吴金平,陈磊夫,刘志雄,朱凤娟,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17, 1(9): 50-54.

    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甘蓝、萝卜等)是湖北省高山蔬菜主栽种类之一,近年来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及
    品质。本文采用田间调查、灯光诱集和询问农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2015 年对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乡和资丘镇不同海
    拔高度(400、800、1 200、1 600、1 800 m)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湖北长阳高山十
    字花科蔬菜害虫涉及2 个纲7 个目28 个科54 种,严重发生的有16 种。高山地区害虫集中于6~9 月发生,且随着海拔高度
    的上升,害虫种类减少;海拔1 200 m 以上区域极少发现直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在400~1 800 m 海拔区域严重为害,半翅
    目和鞘翅目害虫主要在400~1 200 m 海拔区域为害。

  • 调查报告
    马欣,宗静,王俊英
    中国蔬菜. 2017, 1(9): 54-57.

    基于北京市草莓种植户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北京市9 个区草莓采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
    析,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种植品种、销售类型、保鲜与加工、包装与运输、景观与品牌、采后技术与政策支持需求等。调
    研结果显示,对于农户、合作社、园区3 种经营主体来说,种植最多的草莓品种是红颜,最主要的销售类型是采摘销售;保
    鲜技术在草莓采摘后的应用很少,进行过草莓采后加工的受访户仅为13.8%;最主要的产品运输方式是顾客自取,运输中的
    磕碰是导致草莓采后损耗的最主要原因;29.4% 的受访户拥有自己的草莓品牌;受访者最想了解的采后技术是创意营销,也
    迫切希望上级部门帮助其建立产销合作平台。

  • 调查报告
    刘兴明
    中国蔬菜. 2017, 1(3): 58-60.

    以大棚辣椒越夏一大茬栽培为对照,调查分析了北京市延庆区5 种大棚种植模式的蔬菜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5 种种植模式的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投入产出比均明显高于对照,具有较好的推广前
    景。其中番茄—紫菜豆、结球莴苣—小西瓜—甘蓝和番茄—芹菜这3 种种植模式茬口安排科学合理,可优先进行推广;小西
    瓜—小西瓜和芹菜—芹菜这2 种种植模式需要注意合理轮作,不可连续种植。

  • 调查报告
    康婷,穆月英
    中国蔬菜. 2016, 1(10): 13-19.
    摘要 (372) PDF全文 (1043)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北京市果类蔬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果类蔬菜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进
    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种植规模、种植技术、流通情况、市场基础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支持政策对果类
    蔬菜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地,将两个不同年度的果类蔬菜生产情况进行对比,从动态视角研究了近四年北京市果
    类蔬菜生产的发展变化。主要研究结论为:(1)北京市果类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主要为小规模农户;(2)蔬菜种植户的老龄化
    趋势明显;(3)农户对于种菜新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4)土地规模、种菜技术、市场基础建设和政府政策均对蔬菜生产有
    着显著正向影响;(5)政府对果类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大。

  • 调查报告
    连青龙,张跃峰,丁小明,鲁少尉,田 婧,马 宁,李 邵,鲍顺淑
    中国蔬菜. 2016, 1(7): 15-21.
    摘要 (510) PDF全文 (1241)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设施蔬菜生产实地调研、设施专家专访和设施内环境因子实时监测等方法,研究并总结分析我国北方设施蔬菜安全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种植户以种植番茄、黄瓜、辣椒等果菜为主,1 年2~3 茬。北方东部发达地区年平均化肥、农家肥施用量分别高于100 kg·(667 m2-1 和16 m3·(667m2-1 的比例高达65.5% 和72.4%;灌溉和追肥方式以大水漫灌和随水施肥为主,分别占58.6% 和93.1%;每次施药量在20~40 kg·(667 m2-1(药水混合)范围的用户比例最多,占41.7%。与东部相比,北方西部欠发达地区年平均化肥、农家肥施用量最高范围在81~100 kg·(667 m2-1 和6~10 m3·(667 m2-1 的比例均为41.4%;灌溉和追肥方式以滴灌和随水施肥为主,分别占75.9% 和96.6%;每次施药量在20~40 kg·(667 m2-1(药水混合)范围的用户比例最多,占46.7%。采收季,农户在农药安全间隔期之外采收蔬菜的比例占90% 以上,设施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总体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温室环境是影响蔬菜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土壤盐渍化影响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设施蔬菜生产中大量使用畜禽粪便,加重了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今后,应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技术,并提升温室生产的省力化和机械化水平。

  • 调查报告
    文方芳,贾小红,廖 洪,王胜涛,于跃跃,梁金凤,李旭军,刘自飞
    中国蔬菜. 2015, 1(10): 63-67.

    以北京市1996~2014 年郊区露地菜田1 184 份调研报告和161 个土壤样本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京郊露地菜田施肥
    种类、施肥量、养分平衡、土壤有效养分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与20 世纪90 年代相比,现阶段露地菜田施用的有机肥由
    以厩肥、鸭粪和牛粪为主转为以鸡粪为主,化肥投入品种单一,偏施大量元素肥,缺少中微量元素补充;与20 世纪90 年代
    相比,尽管现阶段年施肥量明显减少,年养分盈余程度明显减轻,但养分投入量仍与作物吸收规律不符,N、P、K 三大元
    素投入比例不合理,氮磷养分盈余的现象仍存在。经评价现阶段露地菜田土壤碱解氮缺乏,速效磷含量过高,有效钾适宜。

  • 调查报告
    韩 上, 武 际, 钱晓华, 郭熙盛, 胡荣根, 单梦超, 王道中
    中国蔬菜. 2015, 1(4): 15-19.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 2012、2013 年度的蔬菜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安徽省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种植的常用蔬菜有 26 种,其中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花椰菜、茄子等 6 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 67.4%,且种植户数最多,达调查总样本数的 52.1%。种植这 6 种蔬菜的所有田块均施用了化肥,施用有机肥的比例仅为 30.4%;化学氮肥投入量均在 300 kg·hm-2 以上,化肥投入的平均 N∶P2O5∶K2O 为 1∶0.46∶0.49,不同种类蔬菜有机肥投入量差异较大。6 种蔬菜的平均施肥次数为 3.2 次。6 种蔬菜中黄瓜产量最高,茄子产值最高,蔬菜产值和肥料投入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中应改善施肥技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 调查报告
    李哲敏, 张玉梅, 张 超, 许世卫
    中国蔬菜. 2015, 1(4): 19-23.
    通过调研海南省农户蔬菜种植情况,详细分析了青椒、豇豆、黄瓜、苦瓜和冬瓜 5 种蔬菜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并与全国大中城市的蔬菜生产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海南蔬菜生产的优势和劣势。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小农户,主要是靠家庭成员在自家土地上种菜,最重要的成本是化肥和农药。(2)不同蔬菜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豇豆的生产成本最高,青椒、黄瓜和苦瓜次之,冬瓜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投入的农药化肥均较少;而黄瓜和冬瓜的每 667 m2净收益相对较高一些。(3)海南农户的蔬菜优势主要是生产成本投入相对较少,且大多在冬季上市,菜价相对较高。(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海南在蔬菜生产方面的单产水平仍然较低,病虫害防治困难。建议政府在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降低投入,树立品牌,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升海南蔬菜产业发展和促进菜农增收。
  • 调查报告
    陈洁, 李季, 张璐, 娄群峰, 钱春桃, 马华, 陈劲枫
    中国蔬菜. 2015, 1(3): 10.
    摘要 (465) PDF全文 (1120)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区内及周边地区蔬菜安全生产和均衡供应对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团队
    对泛长三角地区主要省市设施番茄种植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番茄周年价格波动规律,通过对不同小气候、生产设施和
    茬口下的番茄种植收益比较分析,发现番茄收益受市场和季节气候的影响,以越冬茬番茄种植拥有最高且稳定的收益,早春
    茬及山地越夏茬次之,秋茬收益最低,可能由于长三角地区流通链较长,不同季节的贮运成本影响了种植户的收益。另外,
    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病虫害综合防治不到位等也是阻碍泛长三角地区番茄高效生产的重要原因。
  • 调查报告
    矫振彪, 焦忠久, 吴金平, 邱正明
    中国蔬菜. 2014, 1(9): 46-48.
    2010~2013 年,在海拔1 800 m 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萝卜生产基地,通过田间调查和黑光灯诱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山萝卜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结果显示:高山萝卜常见地下害虫有4 目7 科11 种,其中以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和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Meigen)〕为害最重。高山萝卜地下害虫发生程度与季节有关,小地老虎的为害集中于6 月中下旬及7 月中旬;黄曲条跳甲的为害集中于8 月;灰地种蝇的为害集中于5 月。高山萝卜地下害虫的防治应以小地老虎、灰地种蝇和黄曲条跳甲作为重点。
  • 调查报告
    覃江文, 吴家元, 向兵, 王全武, 覃拥军
    中国蔬菜. 2014, 1(3): 58-60.
    2012 年,笔者在湖北长阳文家坪老菜区
    采集72 个土壤样本,检测了5 项主要土壤肥
    力指标,与长阳1982 年第2 次土壤普查数据
    相对比,结合高山蔬菜老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综合分析,老菜区土壤肥力现状基本满足蔬
    菜生长。本文提出了可操作的老菜区土壤肥力
    保护和培肥措施。
  • 调查报告
    张娟, 李俊玲, 闫妍, 贺超兴, 于贤昌, 李衍素
    中国蔬菜. 2013, 1(22): 88-91.
    为明确吐鲁番市设施蔬菜水分高效利用的合理灌溉方式,调查了沟灌和滴灌对吐鲁番市日光温室早春茬哈密瓜、黄瓜、辣椒和番茄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吐鲁番市,滴灌哈密瓜每667 m2 产量比沟灌高100 kg,每667 m2纯收入多1 017.6 元;滴灌黄瓜、辣椒和番茄每667 m2产量和经济效益均稍低于沟灌;但滴灌哈密瓜、黄瓜、辣椒和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比沟灌高1~3 倍。综合考虑,滴灌是吐鲁番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应重点推广的灌溉方式。
  • 调查报告
    陈其兵, 王成兰, 胡敏, 孙有鑫
    中国蔬菜. 2013, 1(22): 92-95.
    2012 年对甘肃省武威市25 个乡镇43 个村498 户日光温室园艺作物栽培模式及效益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武威市日光温室栽培作物以黄瓜、番茄、辣椒等果菜类为主,主要栽培茬口为一年一大茬和一年两茬;棚膜、草帘、种苗、肥料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2.4%;一年多茬和一年一大茬栽培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平均单方水效益也较高;多年生栽培效益低的主要限制因子是产量偏低,但单方水效益较高。综合考虑产投比及当地水资源状况,建议在武威市中部地区适当发展一年多茬栽培模式,在海拔高度1 500 m 以上的冷凉灌区和二阴山区适度发展多年生栽培模式。
  • 调查报告
    张纪涛, 林琭, 闫万丽, 籍增顺
    中国蔬菜. 2013, 1(4): 90-94.
    为了了解山西省日光温室的主要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全省日光温室类型与现状进行了调
    查,并对日光温室的采光屋面、墙体与下挖深度等3 个重要结构的设计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山西省日光温室类型多样,依据采光屋面结构可以分为立坡式和拱圆形两种;从墙体结构上可以分为机筑
    土墙型和复合砖墙型。山西省已建日光温室在建设上缺少必要的分析与规范,存在前屋面拱架遮光较多、
    下挖深度过大、墙体厚度过厚等共性问题,应制定依据山西省区域气候特征的日光温室规范化建设方案,
    用于指导日光温室的建设和现有日光温室的优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