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史话
张德纯
中国蔬菜.
2012, 1(19):
40-40.
芜菁甘蓝,学名Brassica napobrassia Mill.,别名洋蔓菁、洋疙瘩、洋大头菜等。芜菁甘蓝是芜菁和甘蓝杂交形成的后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瑞典等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已有栽培。经过不断的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了具有肥大根部的栽培种。在欧洲,直至17 世纪才把芜菁甘蓝当作一种独特的蔬菜食用,18 世纪传入法国,有黄肉和白肉两种,其后传入英国和美国。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传到中国和日本,据清末农工商部有关农事试验场的档案资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清朝驻德国外交大臣孙宝琦经由德国引入芜菁甘蓝,当时因其根部尾端长在土中而呈白色,其上端长出地皮而呈紫红色,故称其为“白头小芜菁”。20 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又由前苏联引入,故将芜菁甘蓝采用俄文名称的音译,称其为“卜留克”。芜菁甘蓝的另一俗称“土苤蓝”则是以球茎甘蓝的别称“苤蓝”为参照物而命名的,以苤蓝比喻其形,加以“土”而表明食用其地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