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01
  

  • 全选
    |
    产业广角
  • 周向阳, 张晶, 程国栋, 迟亮, 吴建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中国马铃薯市场行情总体低迷,马铃薯月度批发均价始终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2024年马铃薯年度价格处于近10年偏低位次。预计2025年前期马铃薯市场价格仍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后期马铃薯市场价格会同比上涨。目前,中国马铃薯产业存在土传病害危害日益严重、马铃薯淀粉国际竞争力弱和订单履约率亟待提高等问题。建议各地加强土传病害防治、扶持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中国马铃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袁昭慧, 张梦圆, 刘文超
    中国蔬菜. 2025, 1(3): 5-11.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设施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增加,雇工现象普遍存在于种植户的生产经营中。通过调研发现,在雇工生产过程中,存在雇工费用持续上升、雇工市场发展不规范、雇佣关系稳定性弱等问题,由此形成的“雇工约束”成为制约河北省设施蔬菜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提出搭建雇工信息服务平台、创建区域劳务品牌、创新雇工管理方式、发展社会化服务等对策建议,以期探索河北省设施蔬菜产业高效发展的实现路径。
  • 王鑫梅, 张天柱, 朱海东, 刘彩霞, 曹华, 陈小文, 刘星
    中国蔬菜. 2025, 1(3): 12-1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蔬菜育苗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北京市蔬菜稳定供应,推动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市集约化育苗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特点进行梳理,提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经营理念滞后、技术创新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标准不健全以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企业引入现代理念精准对接市场,从资金和人才两方面驱动育苗创新,规范育苗标准并强化产业监管等对策建议,进而促进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快速发展,为提高首都蔬菜产量及实现蔬菜自给率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 张仕林, 陈微, 张容, 李威亚, 潘美红, 田在军, 沈若刚, 惠林冲, 何林玉, 杨海峰
    中国蔬菜. 2025, 1(3): 18-2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大葱的主要产区之一,为全面了解本地区大葱生产现状,更好地为大葱产业服务,对2018—2023年长三角地区大葱种植分布、栽培品种、育苗采收、经营主体、生产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大葱产业存在种业“卡脖子”问题突出、种苗质量难以保证、机械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生产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主栽品种国产替代、专业化育苗、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推进种植基地建设等应对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大葱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专论与综述
  • 吴丽丽, 丁子健, 王祎婷, 蒋清清, 程纬韬, 张俊华, 杨博智, 邹学校
    中国蔬菜. 2025, 1(3): 26-3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4.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果色是评价辣椒果实外观品质最直观的性状之一。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赋予辣椒果实多彩的颜色。丰富果实色泽资源有利于高品质辣椒品种的选育。本文总结了不同颜色辣椒果实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组成以及类胡萝卜素合成调控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和调控因子,可为深入解析辣椒果实颜色变异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朱海峰, 王天鹏, 全瀚仪, 陈海旭, 蔡旭, 梁建丽, 武剑, 李梅兰, 王晓武
    中国蔬菜. 2025, 1(3): 34-4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由588份芥菜材料重测序分析获得9 000个SNP的数据集,开发了覆盖芥菜全基因组的111个KASP标记。在对187份不同类型芥菜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和表型分析的基础上,剔除了21份基因型重复,表型高度相似的材料。基于“用最少标记区分最多品种”的原则,筛选出61个能够用于芥菜材料鉴定的KASP标记,利用这些标记的分型数据,构建了芥菜的基因型数字编码——指纹码;同时,对芥菜生产上重要的形态学性状(叶色、叶形、叶缘缺刻、包心情况、株高和膨大部位)进行调查,结合芥菜类型信息,构建了芥菜的表型数字编码——性状码。综合指纹码和性状码,构建166份芥菜材料的分子身份证二维码,为芥菜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数字化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 李雯静, 李旭彤, 辛同旭, 柴森, 王帅, 杨学勇
    中国蔬菜. 2025, 1(3): 46-5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UBY报告系统是一种天然无害、观察方便、成本节约的新型筛选标记工具。为了提高黄瓜的遗传转化筛选效率,实现对阳性植株的裸眼筛查,将RUBY序列构建到表达载体,在黄瓜和烟草中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探究了该系统在黄瓜中无法工作的原因;通过优化载体、2A连接肽和RUBY序列,将优化后的载体进行黄瓜遗传转化的稳定测试。结果发现,原RUBY系统在黄瓜中无法正常使用,通过将RUBY系统中的P2A连接肽更替为F2A,优化了RUBY序列和去除GFP表达盒的抑制,并将优化载体pCambia1305.4-fRUBY-ΔGFP应用于黄瓜遗传转化后,成功诱导黄瓜中合成甜菜红素并获得了RUBY阳性植株。RUBY系统在黄瓜中的建立,为提高黄瓜的遗传转化筛选效率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兰嘉仪, 谢芳玲, 李诗, 杨廷, 张正, 袁思怡, 吴婷, 朱宏建, 刘峰, 戴雄泽
    中国蔬菜. 2025, 1(3): 55-6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疫病和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不仅降低产量,还会影响辣椒的外观品质,种子带菌是辣椒生产中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从山西、海南、安徽辣椒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发生疫病和炭疽病的辣椒果实和植株上分离到菌株SX22、SX26、SX45,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斯高威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针对疫霉菌、平头炭疽菌分别设计了特异性引物PC-F/PC-R和ITS1/CT-R,针对斯高威尔炭疽菌筛选了特异性引物CS-F/CS-R,建立了辣椒种子平头炭疽菌、斯高威尔炭疽菌和疫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2023年对山西、海南、安徽3个生产基地的辣椒杂交种子70份样品进行了检测,疫霉菌和斯高威尔炭疽菌种子带菌率分别为70.0%和72.9%。该体系为种子质检和辣椒病害的早期预防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 潘文博, 周海姣, 王艺菲, 乔少伟, 丁明
    中国蔬菜. 2025, 1(3): 66-7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大跨度塑料大棚番茄东西向栽培单干整枝方式产量低的问题,以意佰芬-5为试验材料,采用东西垄向双行栽培开展春茬和秋茬试验,设置单干整枝和一干半整枝2种整枝方式及25、35 cm和45 cm 3个株距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植株群体光截获率、番茄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春茬和秋茬单干整枝45 cm株距处理番茄单果质量均最大,分别为224.51 g和198.36 g,每667 m2产量分别为8 648.39 kg和5 110.52 kg,每667 m2产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一干半整枝35 cm株距处理冠层温度起伏波动更小,更加稳定,光截获率高,全年每667 m2产量较一干半整枝45 cm株距处理提高了21.90%,较单干整枝35 cm株距处理提高了17.66%,差异均显著。春茬和秋茬一干半整枝35 cm株距处理番茄单果质量和果实品质(V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单干整枝35 cm株距处理均无显著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相关性,采用熵权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TOPSIS法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一干半整枝35 cm株距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因此,采用35 cm株距和一干半整枝是适宜大跨度塑料大棚春茬和秋茬番茄的宜机化东西垄栽培模式。
  • 巩玉辉, 陈翠翠, 张晓珍, 张军, 宋雕, 李慧
    中国蔬菜. 2025, 1(3): 78-8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树种对红托竹荪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树种木屑的营养成分,探讨不同木屑的不同添加量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和出菇等的影响,利用相关性分析对木屑理化性质和红托竹荪生长和产量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经粉碎处理后,核桃树木屑和构树木屑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桦槁树、构树、青冈木和杜仲的木屑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起促进作用;纯木屑培养条件下木屑的含碳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含氮量、木质素含量则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几丁质含量与出菇产量呈正相关;硬杂木和青冈木表现出较高的出菇产量。
  • 李曼颖, 普勇, 彭银, 达布希拉图, 飞进强, 龙鹏飞
    中国蔬菜. 2025, 1(3): 88-9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田间径流小区的3年连续监测,研究了露天菜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养分流失特征及生物炭对养分流失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露天菜地的径流途径以地下径流为主,占81.82%~85.66%;径流液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流失量地下径流大于地表径流,而总磷(TP)则相反;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地表径流TN和地表径流TP浓度15.14%和17.39%,对地表径流COD无显著影响;降低地下径流TN、TP和COD流失浓度12.62%、28.48%和10.30%。常规施肥条件下TN、TP、COD年平均径流流失总量分别为66.17、0.49、120.81 kg · hm-2,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10.56、0.15、13.89 kg · hm-2;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推测可能是阻控养分流失的重要原因。综上,施用生物炭能够通过改善CEC等土壤性质来显著减少径流量,阻控径流养分损失。
  • 张传坤, 马迎春, 付文敏, 温丹, 刘波, 王晓, 杨宁
    中国蔬菜. 2025, 1(3): 98-10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 · m-2和339.27、334.65 W · m-2,温室A放热量分别是温室D放热量的65%、63%;温室A空气温度降幅分别比温室D空气温度降幅少1.7、1.4 ℃;两日温室A、D保温被传热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5、0.64 W · m-2 · ℃-1和1.32、1.32 W · m-2 · ℃-1;温室A保温被的保温作用远大于温室D保温被的保温作用。两日夜间温室A空气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1.8、12.6 ℃,凌晨时分最低值分别为10.9、11.1 ℃,能够满足喜温果菜越冬生产对温度的要求;温室A保温被传热系数最大值为0.74 W · m-2 · ℃-1,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在喀什地区推广使用。
  • 冯薇, 吴哲, 孟然, 李赵嘉, 鲁雪林, 张丽娜, 王秀萍
    中国蔬菜. 2025, 1(3): 104-11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及蒲公英种质资源抗病性,调查蒲公英白粉病田间发病症状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解析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评价蒲公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侵染蒲公英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5 d为分生孢子萌发期,10 d为分生孢子形成高峰期,15~20 d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30 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通过感白粉病蒲公英病样中分离和纯化获得白粉病病原菌BFBJ,病原菌BFBJ能在蒲公英叶片上产生明显的白粉状霉斑及竹节状纵横交错的菌丝分支;通过微生物多样性与宏基因组云分析,病原菌BFBJ为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macrospora)。对92个蒲公英资源人工接种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BFBJ,按照病情指数划分为7个抗白粉病级别,其中40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易感(S)或高感(HS);37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中感(MS)或中抗(MR);9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抗病(R);5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高抗(HR);1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免疫(Ⅰ)。试验成功从感病蒲公英植株中分离和鉴定病原菌,通过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获得1个免疫资源和5个高抗资源,可用于后期抗病育种研究。
  • 胡志杰, 樊金斗, 王燕慧, 王星龍, 宋梦圆, 田永强, 李欣, 陈之群, 高丽红
    中国蔬菜. 2025, 1(3): 111-117.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果菜类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逐渐被生产者接受,但还田前的地膜清除仍然费工费时。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在大棚黄瓜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及与秸秆同步还田的可行性,设置普通地膜(PE膜,厚度0.01 mm,CK)和生物降解地膜(PBAT +专用防老化助剂1,厚度0.01 mm,TR1;PBAT + 专用防老化助剂2,厚度0.01 mm,TR2;PBAT-PLA,厚度0.01 mm,TR3;PBAT-PLA,厚度0.006 mm,TR4)5个处理,并在生产结束后通过填埋试验研究了地膜单独还田及与秸秆同步还田的降解效果,探究生物降解地膜在前期的增温保墒、后期降解特性及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物降解地膜在黄瓜栽培前期的增温保墒效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对黄瓜产量无显著影响,而PBAT + 专用防老化助剂1生物降解地膜显著提高了黄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栽培时间延长,4种生物降解地膜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并且进入土壤后仍能继续降解,与黄瓜秸秆同步还田进一步加速了地膜的降解速度。因此,在大棚黄瓜栽培中,覆盖厚度0.01 mm的生物降解地膜可以获得与普通PE地膜相当的效果,随黄瓜秸秆进入土壤后降解效果良好,与黄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结合具有可行性。
  • 崔强, 贾明飞, 乜兰春, 赵文圣, 胡淑明, 周洪妹
    中国蔬菜. 2025, 1(3): 118-12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日光温室土壤氨挥发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和氨减排潜力,提出适合本地区的施肥方案,以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生产中常规施肥方案为对照,设置不同的化肥减施方案,研究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氨挥发、番茄产量、品质和产投比的影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明确了环境和土壤因子对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6.18~8.89 kg · hm-2,氨挥发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土壤铵态氮浓度(X5)、土壤日平均温度(X7)和空气日平均温度(X9)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直接因子;土壤硝态氮浓度(X4)、土壤日平均湿度(X8)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间接因子。建立了氨挥发速率(Y)与它们的回归模型Y = -1.667 7 + 0.061 1X4 + 0.037 5X5 + 0.002 7X7 - 0.001 0X8 + 0.008 4X9R2 = 0.940 3,P < 0.01)。在本试验条件下,化肥(氮素)减施10%~30%的施肥方案较常规施肥方案氨挥发积累量减少14.53%~30.55%。其中C5方案(有机肥增加30%,化肥减量30%)氨挥发量减少30.55%,番茄产量增加12.28%,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19百分点,VC含量增加51.28%,产投比提高14.45%。
  • 周志国, 邓晨, 冯雪
    中国蔬菜. 2025, 1(3): 126-133.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大红袍和山东大红袍2个茄子品种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叶片喷施50、100 μmol · L-1和150 μmol · L-1外源褪黑素进行预处理,施加50 mmol · L-1 NaCl溶液作为盐胁迫环境,测定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2个茄子品种幼苗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盐胁迫对照相比,喷施100 μmol · L-1的外源褪黑素能使盐胁迫下茄子幼苗株高、茎粗均显著增高,分别增加了28.16%、34.33%和51.28%、29.59%;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细胞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强SOD和POD活性,提高GA和IAA含量,降低ABA含量。综上,喷施100 μmol · L-1的外源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茄子幼苗生长的抑制。
  • 杨程起, 徐茜 ,顾嘉赟, 曾新宇, 李保证, 肖波, 彭祖浩, 张兴端
    中国蔬菜. 2025, 1(3): 134-14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叶菜型甘薯品种(A1,万菜薯7号;A2,万菜薯12号;A3,万菜薯10号)和3种追肥种类(B1,单施尿素;B2,减量30%尿素配施高钾复合肥;B3,减量30%尿素配施叶面肥)处理,研究尿素减量配施不同种类肥料对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菜型甘薯的品种因素极显著影响茎尖农艺性状和总产量,追肥种类对茎尖产量无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茎尖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B2和B3处理下,A1、A2的茎尖总产量与B1处理相当或稍增产;B2处理显著提高了A1、A3茎尖叶片部位的抗坏血酸含量,而B3处理则显著提高了3个品种茎尖叶片部位的抗坏血酸含量;此外,B3处理还显著提高了A1、A2茎尖叶片部位的粗蛋白和总黄酮含量,A1、A3茎尖叶柄部位的粗蛋白含量以及3个品种茎尖茎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基于隶属函数与权重分配的综合评价,A2在B3处理下栽植效果最佳,A1在B2、B3处理下栽植效果较好,A3则是B1处理下栽植效果较好。
  • 李楠, 岳慧, 王光飞, 陆超, 马艳, 仇美华
    中国蔬菜. 2025, 1(3): 143-149.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不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大蒜和洋葱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CK),研究有机肥 + 秸秆腐解菌剂(OFT)、缓控肥(SRF)、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在化肥减施24%基础上对大蒜与洋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OFT和BOF处理可以提高大蒜和洋葱鳞茎产量,分别提高了10.33%和22.38%。OFT和BOF处理有效提高大蒜和洋葱的可溶性糖含量,而OFT、SRF处理降低了硝酸盐含量。OFT处理土壤中外源促腐木霉菌定殖高,真菌数量高于其余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效果显著;BOF处理土壤细菌和芽孢杆菌数量高于其余处理;SRF处理则略降低了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3种处理均削减了土壤过剩速效钾养分,同时提高了土壤中不足的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从经济效益角度而言,BOF处理大蒜和洋葱分别增收5 076元 · hm-2和8 884元 · hm-2,其次为SRF处理,OFT处理增收最低。综上,3种处理均能在减施24%化肥的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效,其中施用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
  • 董义霞, 施乾芮, 江洪敏, 徐翔, 杜永均
    中国蔬菜. 2025, 1(3): 150-15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钻蛀性危害导致农药难以接触幼虫,防控效率较低。为了比较和评价被动型释放器(聚乙烯固体凝胶迷向丝)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对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的田间应用效果,以农民自防区大棚为对照,交配干扰共设计6个处理,分别为迷向丝900枚 · hm-2 80 mg、迷向丝900枚 · hm-2 60 mg、迷向丝900枚 · hm-2 40 mg、迷向丝600枚 · hm-2 40 mg、迷向丝300枚 · hm-2 40 mg、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 · hm-2,即迷向丝性信息素剂量为40、60、80 mg,设置密度为300、600、900枚 · hm-2,调查记录诱蛾量并计算危害率、相对幼虫减退率、防效等指标。结果显示,番茄幼苗移栽后,番茄潜叶蛾成虫和幼虫数量从低逐步上升。大棚成虫虫口密度较低时,诱蛾量与迷向丝设置密度之间呈曲线函数关系;大棚成虫虫口密度较高时,两者呈直线关系。迷向丝3种剂量处理(40、60、80 mg)均能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种群的发生。迷向丝300枚 · hm-2 40 mg难以控制高密度虫口的危害,性信息素剂量为40 mg时,迷向丝设置密度应该高于300枚 · hm-2。当迷向丝设置密度为900枚 · hm-2时,随着剂量的增大,防效呈现增高趋势,当信息素剂量为80 mg时,平均防效最高,为86.6%。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 · hm-2的处理防效较高,为77.9%。在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处理的大棚中,施药次数明显减少。综上,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可以有效控制大棚番茄潜叶蛾的危害,迷向丝900枚 · hm-2 80 mg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 · hm-2的防效比较理想。
  • 品种选育
  • 李植良, 孙保娟, 李涛, 黎振兴, 游倩, 衡周, 宫超
    中国蔬菜. 2025, 1(3): 157-159.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玉1号是以自交系308选G为母本,以中联1号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茄子一代杂种。商品果长棒形,头尾较匀称,尾部圆,果皮紫红色,果面光滑、有光泽,果肉白色,品质优良;平均纵径29.7 cm,横径4.8 cm,单果质量223.8 g。春季栽培播种至始收平均104 d(天),每667 m2产量2 500 kg左右;秋季栽培播种至始收平均78 d(天),每667 m2产量3 000 kg左右。中抗青枯病,适合广东省春、秋季露地种植。
  • 包超波, 许林英, 裘建荣
    中国蔬菜. 2025, 1(3): 160-162.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霜998是以自交系TB201为母本,以ZM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果型西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果实发育期32 d(天)左右,生育期90 d(天)左右,第1雌花节位第6节左右,雌花间隔节位5节左右。易坐果,果实圆形,果皮墨绿色、齿条带,蜡粉浓,平均单果质量4.4 kg,果皮厚度0.8 cm,瓤色粉红,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6%,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4%,口感爽脆,商品果率97%左右。田间对炭疽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浙蜜6号,对枯萎病、白粉病的抗性与对照相近,每667 m2产量2 100 kg左右,适宜浙江地区春夏季露地栽培。
  • 郑明燕, 李金玲, 王虹, 贾毛毛, 陈建华, 周晓静, 崔炯, 源朝政, 高小峰
    中国蔬菜. 2025, 1(3): 163-165.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宛韭809是利用河南宝天曼山区野生韭菜经5代系统选育获得的韭菜新品种。生长势强,冬季休眠,冬前回秧整齐,春季萌发早;株型直立,平均株高38.71 cm,假茎长7.10 cm、粗0.61 cm;叶片深绿色,长宽条形,平均叶长33.45 cm、宽0.72 cm,叶尾锐尖;平均单株分蘖数3.30个,叶片数5.20片,平均单株质量7.98 g;年收割6茬左右,每667 m2产量12 000 kg左右,田间对灰霉病的抗性强于对照豫韭菜1号,适宜河南省早春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 朱洪庆, 李东波, 黄迎冬, 杨毅, 李育明, 何素兰, 周全卢, 姚平, 李胜
    中国蔬菜. 2025, 1(3): 166-169.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薯038是以广薯87为母本,以秦薯5号为父本杂交后筛选培育出的红心鲜食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橙红色;干物质率29.23%,胡萝卜素含量32.40 mg · kg-1,VC含量231.0 mg · kg-1,熟食品质优;一般鲜薯产量2 000 kg · (667 m2-1左右,薯干产量550 kg · (667 m2-1左右,耐贮藏,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非根腐病、茎腐病发生地区作春、夏薯种植。
  • 栽培管理
  • 弓秀琴
    中国蔬菜. 2025, 1(3): 170-174.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4.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军伟, 周琳, 梁毅, 彭红, 陈诺, 李亚辉, 翟庆慧, 姚鸿凯, 轩鹏
    中国蔬菜. 2025, 1(3): 175-180.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丁常宗, 陈朱侃, 李衍素, 茆振川, 董春娟, 高素琴, 朗均英, 夏晓燕, 李宝聚, 谢学文
    中国蔬菜. 2025, 1(3): 181-186. https://doi.org/10.19928/j.cnki.1000-6346.2025.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