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度我国部分辛辣类蔬菜价格走低、单产下降、收益减少,辛辣类蔬菜产业亟待实现优质化、绿色化、科技化转型升级。预计2019 年度,辛辣类蔬菜贸易量将持续增长,整体价格水平将略有回升;电子商务等营销新业态将快速发展,三产融合步伐加快。
泡菜是我国出口韩国的重要产品之一,在中国泡菜大量出口的同时韩国对进口泡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本文整理了2010 年以来我国泡菜出口韩国受阻情况,对比了中韩两国泡菜质量安全标准,分析了我国出口泡菜应对韩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并提出促进泡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随着江西省对蔬菜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蔬菜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省农业重点打造的“ 九大工程”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形成了五大蔬菜优势区域、一批特色蔬菜品种,推动国内外蔬菜贸易,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
2013~2017 年是海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5 年,2017 年蔬菜(含西甜瓜)播种面积29.67 万hm2、总产量685.54 万t、总产值达302.19 亿元,分别较2012 年增加13.07%、15.59% 和42.15%;海南省蔬菜生产以冬季瓜菜种植为主,常年蔬菜生产为辅,逐步形成了两大基地、四类蔬菜和五大区域布局,是我国冬季北运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及高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优良的保健功效。与地上器官相比,块根、块茎等地下器官中的花色苷具有高含量、高产量、易储存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稳定、易于利用的花色苷来源。彩色马铃薯、紫甘薯、紫淮山等植物地下器官富含花色苷,本文对植物花色苷特别是地下器官花色苷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低温胁迫是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逆境因子,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商品产量形成影响极大。本文综述了蔬菜作物耐低温性的遗传模型、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展望了蔬菜作物耐低温性的研究前景。
从海南采集疑似感染豇豆轻斑驳病毒(Cowpea mild mottle virus,CpMMV)的豇豆病叶,采用RT-PCR 结合测序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CpMMV 海南分离物(KY420906)基因组全长8 193 bp,与其他CpMMV 分离物的同源性为63.00%~83.2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CpMMV 海南分离物单独聚为一个亚簇;重组分析结果表明,CpMMV 基因组有一个重组事件,断点为3 212~3 592 bp。
采用盆栽试验方式,研究玉米秸秆对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丰富了盐渍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有效序列数量增多,菌群结构趋于丰富化,主要影响的菌群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添加玉米秸秆可以改善盐渍化土壤的团聚体结构,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加快了设施土壤中矿质元素的释放,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降低。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的番茄株高、茎粗、光合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产量也显著增加。
以不同基因型的普通白菜为试材,研究盆栽和池栽两种栽培方式下土壤中Cd 浓度对普通白菜Cd 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模式下普通白菜的Cd 累积量均随着土壤Cd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品种间差异明显;盆栽普通白菜的Cd累积量总体上高于池栽,在土壤Cd 浓度为1.08 mg·kg-1 时盆栽普通白菜Cd 累积量均值为115.08 μg·kg-1,而池栽仅为64.57μg·kg-1。
以阔叶空心菜为试材,研究蕹菜芽苗菜对LED 光强和光质的生长响应。结果表明:绿化阶段结束时处理L7000RBW4∶1∶1(光强7 000 lx,红光∶蓝光∶白光为4∶1∶1)的脱壳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光强为7 000 lx 时,3 种光质处理的蕹菜芽苗菜可食部分干质量均显著高于白光对照;光照强度过高显著影响叶绿素的累积,高光强(L11000)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 含量及叶绿素总量随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子叶白化现象越发明显;不同光强条件下,3 种光质处理的抗坏
血酸含量均随着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7000RBW4∶1∶1 在本试验条件下表现最佳,是较适宜蕹菜芽苗菜工厂化生产的LED 光源配方。
蒜芥茄(Solanum sisymbriifolium)是广西重要的番茄嫁接栽培用砧木。通过种子前处理及发芽试验探讨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筛选蒜芥茄种子催芽处理的最适组合。结果表明,低温及赤霉素(GA3)能解除种子休眠;低温诱导60 d 为最佳处理;30 ℃ 16 h/20 ℃ 8 h 变温条件下GA3 浓度200 mg·L-1,30 ℃恒温条件下GA3 浓度600 mg·L-1 较有利于蒜芥茄种子发芽;自然发酵方式采收的种子比未发酵直接采收的种子更易于催芽。
为提高内生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W4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优化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 2.0%、果糖 1.0%、NaCl 0.25%;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8.0、接种种龄20 h、接种量5%、装液量50 mL(250 mL 三角瓶)、发酵温度35 ℃、摇床转速150 r·min-1、发酵时间24 h。产生的发酵液稀释25 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92.8%,比未经优化得到的发酵液提高26.9 个百分点。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显著提高了短短芽孢杆菌W4 发酵液活性,为进一步提取分离抗番茄灰霉病菌的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LG010 对苦瓜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同时为了探明苦瓜白粉病的病程相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白粉病菌接种处理、白粉病菌+BLG010 接种处理和蒸馏水喷施处理后8 d 和15 d 时苦瓜叶片的代谢物质差异。试验结果表明,BLG010 对苦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高达89.49%;苦瓜感染白粉病菌后,D- 葡萄糖、延胡索酸和肌醇半乳糖苷含量在8 d 和15 d 均上调表达,而甘氨酸、甘油酸、L- 谷氨酸和咖啡酸则表现为下调。这7 种代谢物质的含量变化与苦瓜白粉病病程相关,施用BLG010 可以降低苦瓜白粉病病情指数,避免这7 种代谢物质含量的异常变化。
京研春秋绿2 号是以10-c66 为母本、10-c11-29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春、秋保护地和露地兼用的黄瓜一代杂种。瓜条棒状,长35~36 cm,瓜色亮绿,有光泽,白刺,刺瘤中等大小,棱浅,果肉绿色,风味佳、品质优。抗枯萎病,中抗霜霉病,耐白粉病。北方地区春保护地栽培产量为5 000~6 500 kg·(667 m2)-1,秋保护地栽培产量4 000~5 000 kg·(667 m2)-1,适宜华北、东北、西北春、秋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DLFT419 是以自交系T0816-88 为母本,以自交系T0816-176 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番茄一代杂种。无限生长类型,中早熟。果实粉红色,圆形,果面光滑,果脐小,果肉厚,果实硬度好,平均单果质量280 g,每667 m2 产量可达8 000 kg 左右。抗性好,耐高温高湿,高抗叶霉病,抗枯萎病和TYLCV,中抗CMV 和TMV。特别适应于甘肃、山东、辽宁、河北、河南等地早春、秋延保护地栽培。
东葫5 号是以自交系813-1cb 为母本,以自交系1-2 为父本育成的西葫芦一代杂种。早熟,从播种到采收250 g 左右的嫩瓜约需43 d(天)。植株矮生,长势强,叶片深绿、有缺刻,根系强大,后期不衰,第1 雌花节位为第6~7 节,雌花多,成瓜率高,商品瓜长棒形、皮色淡绿、光泽亮丽。田间抗病毒病能力较对照碧波强,每667 m2 产量4 200 kg 左右,适合山西省早春露地种植。
雁白2 号是以S16 为母本,以S18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白皮丝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熟性早,第1 雌花着生于第7~11 节,从定植到采收30 d(天)左右。果实为筒形,纵径19~21 cm,横径5.9~6.2 cm,瓜条匀称,单瓜质量250 g 左右;瓜外皮白绿色,果肉白色,肉质酥软,口感好。每667 m2 产量5 200 kg 左右,田间对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新秀,适合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栽培。
北京郊区用工成本趋高,水资源紧张,采用冬储型露地大白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可实现集约化育苗,机械做畦、铺设滴灌管、覆膜、移栽,合理密植及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均每667 m2 仅栽培环节较传统生产模式减少3.8 个用工,用水量降低54.5%,净菜产量提高14.7%,增收366.7 元。
冀西北的崇礼区夏季气候冷凉,冬季寒冷,病虫害发生少,当地种植蚕豆基本不用进行化学防治,生产出的蚕豆品质优良,出口创汇逾20 万美元,2011 年“崇礼蚕豆”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马铃薯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克服旱地垄作容易干旱的缺点,实现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商品薯率显著提高,平均每667 m2 产量较传统平作栽培提高500~1 000 kg,增收500~1 000 元。该技术已在山西地区示范推广近133.3 hm2(2 000 亩)。
番茄双断根双头嫁接技术是在嫁接时将砧木下胚轴切断重新扦插生根,嫁接苗长势整齐,有助于实现机械化操作;由番茄接穗双头苗长成的两条主干长势均匀,产量高,且每株接穗可嫁接2 株砧木,节省接穗种子50%。
大葱穴盘育苗有助于解决当前生产上葱苗细弱、易倒伏、水肥管理不易把握、病虫害防控困难等问题,且穴盘育苗可符合机械化定植要求,有利于实现大葱全程机械化、集约化生产。
缅甸中部冬春季气候适合甜瓜生产,中国进口甜瓜的90% 来源于缅甸,从2016 年起中缅合作,将缅甸优越的气候、土地、劳动力资源和中国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及消费市场结合起来,开展了甜瓜(哈密瓜)优质高效生产,形成了一套适宜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哈密瓜冬春生产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 000 kg以上,产值逾9 000元。
慈姑—泥鳅生态种养模式2017 年获得江苏省地方标准立项。夏季慈姑可为泥鳅生长提供庇护,泥鳅的粪便又可作为优质肥料促进慈姑根系生长,两者互利共生,减少了化学品投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每667 m2 产值6 300 元。
上海市郊迷你南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且分布越来越广泛。当地采用迷你南瓜与多种绿叶菜轮作的高效茬口模式,平均每667 m2效益逾2 万元,其中迷你南瓜产值占全年茬口总产值的41.58%。经品种引进筛选和现场品鉴,黑金铃3 号、贝栗4 号和贝贝3 号3 个品种商品性好且口感品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