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四个难度不断加大”:提高产品质量难度、稳定市场价格难度、促进绿色发展难度、保障市场供应难度。未来主要目标任务是做到“一稳定四提高”:一是稳定生产面积,二是提高均衡供应能力,三是提高质量效益,四是提高绿色发展能力。
为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从消费者、产地环境、劳动者和经营者等角度提出了蔬菜绿色发展“4H”理念,即蔬菜产品要安全优质,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healthy for customer,1H);化学投入品和蔬菜废弃物不能污染环境,保持产地环境健康(healthy for environment,2H);蔬菜生产管理要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降低劳动强度,有利于劳动者健康(healthy for labor,3H);蔬菜生产要节约成本,提高产出,获得高效益(high economic,4H)。
大白菜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蔬菜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黄心大白菜出现在市民餐桌上,这种曾经的特色蔬菜正在逐渐扩大市场份额,甚至影响大白菜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采访多位大白菜育种专家、种植户进一步介绍黄心大白菜的由来、市场发展、种植情况以及部分优良品种。
基于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农户的问卷调查,对番茄新品种、新技术的采纳意愿、行为以及推广扩散措施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农户对高品质番茄品种的品质、抗病虫害性能较为认可,但选择番茄品种的影响因素和高品质番茄品种的匹配度尚需进一步提升;轻简化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在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渐被农户认知,且推广程度较高;番茄种植户更愿意采纳品种、农药、市场等方面的帮助,而对于投资较高、不易掌握的设施装备技术的需求度较低;番茄种植户解决生产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求助、请教。
我国茎叶类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存在机具功能单一、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差以及各环节机具不配套、与叶菜类蔬菜种植农艺不匹配等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选取鸡毛菜、芦蒿、西芹等茎叶类蔬菜,研究其生长特性和种植农艺,总结分析国内茎叶类蔬菜生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并以自主研制的整地播种、收获作业装备举例分析,提出茎叶类蔬菜生产机械化当前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今后研究开发茎叶类蔬菜生产技术装备指明方向。
采用喷雾法与浸根法,分别对99 份国内外甘蓝种质资源(83 份自交系、16 份杂交种)进行黑腐病与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共筛选出26 份抗黑腐病的材料,其中2 份表现高抗,即99-192 和20-2-5(病情指数< 10);同时还筛选获得引162、奥奇娜、96-100-919 等54 份高抗枯萎病的材料(病情指数< 10)。其中,秋德、99-192、HB34、JS119、ZL66为高抗或抗黑腐病兼高抗枯萎病的材料,且JS119 和ZL66 为早熟、圆球类型材料。进一步对抗性材料的地理来源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83 份自交系材料中高抗枯萎病的材料多来自日、韩等国家,且多为早熟、圆球类型;而高抗黑腐病材料多为晚熟、扁球类型,早熟类型中对黑腐病有较强抗性的材料较少。分别对不同抗性材料配制的16 份杂交种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黑腐病、枯萎病的抗性分别符合隐性和显性遗传。
以大果刺黄瓜自交系CNS5 和小果刺黄瓜自交系RNS4 为亲本,构建P1、F1、P2、B1、B2 和F2 6 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连续两季的黄瓜果刺大小的表型值(基座直径)进行遗传分析,以探究黄瓜果刺大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黄瓜果刺大小的遗传符合C-0 模型,即加性- 显性- 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2016~2017 年连续两季F2 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79.21% 和71.25%,相对较高,环境效应分别为20.79% 和28.75%,影响较小。在基因定位策略上,选择高代回交群体效果会更好。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和RT-PCR 法,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验地的辣椒病毒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72 份病样中,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总检出率为66.7%,没有检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设计3 对TMV 引物对阳性样品进行扩增,其中引物TMV1 扩增出相似片段目的条带,经BLASTN 比对与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的序列一致性为97%。针对ToMMV设计3 对引物进行扩增,均扩增出单一且与预期大小相同的目标条带,经测序后与ToMMV 的序列一致性为98% 以上,证明发生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验地的辣椒病毒病病原为番茄斑驳花叶病毒。
为明确北京地区南瓜病毒病种类及其主要侵染病原,2016~2017 年在北京周边采集疑似感染病毒的南瓜病样84 份,并根据南瓜上的6 种病毒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反转录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共有79 份南瓜病样检测显示阳性,其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检出率最高,为52.38%;其次是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和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检出率分别为44.01%、14.29%,其他病毒暂未检出。
此外,16.67% 的样品受2 种病毒复合侵染,CMV 和ZYMV 复合侵染占7.14%,ZYMV 和WMV 复合侵染占9.52%。北京地区南瓜上优势病毒种类为CMV,且存在病毒复合侵染现象。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纳米沸石500 kg·(667 m2)-1 和普通沸石1 000 kg·(667 m2)-1 不同施用方式(撒施、沟施和穴施)对油麦菜产量、品质、Cd 含量和土壤pH、CEC、全Cd 含量、有效Cd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油麦菜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31.5%~227.3% 和61.4%~196.0%,且均以撒施处理产量最高;整体上提高了植株VC、氨基酸、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其中沟施处理对提高油麦菜品质的效果最好;植株地上部Cd 含量分别降低了11.3%~28.8% 和2.5%~16.7%,根部Cd 含量分别降低了0.7%~26.8% 和9.9%~21.3%。与对照相比,纳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各处理分别使土壤有效Cd 含量降低了4.8%~19.0% 和9.5%~19.0%,纳米沸石以穴施处理效果最佳,普通沸石以沟施处理效果最佳。与普通沸石处理相比,纳米沸石处理增加油麦菜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及地上部Cd 含量的效果更好。
从轮作蔬菜紫色土中筛选出3 株不同的植物促生菌(PGPB)菌株,分别为具自生固氮能力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N03)、具溶磷作用的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RP01)和具解钾作用的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 JK02),将3 种菌株配制成复合菌剂进行生姜种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牛粪- 拌施复合菌剂处理总体表现最优,与牛粪- 拌施市售生物菌肥处理相比,根际细菌自生固氮菌、溶磷菌和解钾菌数量显著增高了1 674.1%、8 709.1% 和225.2%;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了87.5% 和23.0%;姜苗分蘖数、叶面积和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提高了40.0%、45.9% 和28.6%、25.0%。应用适宜的PGPB 复合菌剂对紫色土微生态环境和生姜种苗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效应。
以潍县青萝卜为试材,研究磷酸氢二铵、硝酸铵、硫酸铵和尿素4 种氮肥的4 种施用量(125、250、375、500 kg·hm-2)对潍县青萝卜肉质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在肉质根生长前期、中期、后期呈下降趋势,且不受肥料种类及用量的影响。不同氮肥种类和用量对潍县青萝卜肉质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硝酸铵的影响最小;375 kg·hm-2 磷酸氢二铵和125、250 kg·hm-2 硫酸铵有利于韧皮部叶绿素的积累;375 kg·hm-2 磷酸氢二铵和尿素有利于木质部叶绿素的积累。施用375 kg·hm-2 的磷酸氢二铵时,潍县青萝卜肉质根的叶绿素含量最高。
组装式日光温室近年来在甘肃省得到推广应用,对甘肃省靖远县建造的4 种不同规格组装式日光温室温度环境性能进行观测。结果表明,4 种组装式日光温室由于建造参数不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1 月最低温度相差4.1 ℃ ;组装式日光温室具有升温速度快、降温速度也快的特点,1 月平均升温幅度较土墙温室高2.4~5.6 ℃,平均最高温度可达35.7 ℃,平均最低温度5.7~9.8 ℃,较土墙温室低1.2~5.3℃ ;随外界气温回暖,3 月组装式日光温室温度条件优于土墙温室。甘肃省靖远县组装式日光温室1 月适宜叶菜生产;2 月以后,随天气回暖和温室条件的改善,可进行早春茬茄果类和瓜类蔬菜生产。
加工番茄新品种IVF1305 是以自交系12-814 为母本,以12-720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加工番茄一代杂种。植株有限生长类型,从定植到果实成熟约90 d(天)。成熟后果实呈鲜红色,果形方圆略长,单果质量60~70 g,单果耐压力8.0 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2%,番茄红素含量122.0 mg·kg-1(FW)以上,田间耐贮性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丰产稳产,适合机械化采收,每667 m2 产量可达7 500 kg 以上。适合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加工番茄主产区种植。
采用系谱法对秋水仙素化学诱变的米美小叶进行选育,获得四倍体长豇豆一桶天下。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平均株高306.5 cm,节间长度20.2 cm。早熟,始花节位位于第3 节,生育期93 d(天)左右,出苗至始收58 d(天)左右。连续结荚能力强,双荚四荚率高,商品荚绿白色,荚面光滑有光泽,缝线不显,喙红色,无鼠尾,不鼓籽,荚长89.3 cm 左右,荚粗 0.9 cm 左右,平均单荚质量27.4 g,单株结荚20 根左右,每667 m2 产量 2 200 kg 左右。田间对病毒病、白粉病和锈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早豇4 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宜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栽培。
甘甜2 号是以09G25 为母本,以09G05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薄皮甜瓜一代杂种,中熟,全生育期95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果实发育期30 d(天)左右,果实梨形,果面光滑细腻,果皮白色,完熟时果面会出现黄晕,单果质量 350 g 左右。果肉白色,肉厚2.0 cm,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14.0%,松脆爽口。易坐果,耐贮运性好,每667 m2 产量2 000~2 450 kg。田间抗白粉病和霜霉病能力强于对照千玉200。适于甘肃省日光温室和大棚栽培。
台荠1 号是从店头荸荠组培苗变异株中选育出来的荸荠新品种。株型适中,生长旺盛,分株强度较强;球茎数142.6 个·m-2,平均单个球茎质量27.31 g,平均产量可达2 531.3 kg·(667 m2)-1,且年份之间产量稳定;生育期150~160 d (天),晚熟,最佳采收期为12 月20 日至翌年1 月底。品质优良,口感甘甜爽口、肉质脆嫩、少渣,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对荸荠秆枯病、荸荠枯萎病表现中抗,适宜在浙江省及周边省份推广种植。
近几年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和溃疡病发生严重,且两种病害复合发生,均可在番茄叶片、茎秆、果实上显症,在进行防治时应综合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做到预防为主,发病严重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稻草—蘑菇菌渣—芦笋循环生产模式被列为浙江省十大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以该模式为基础的芦笋产业通过设施种植、2 次养母茎、3 次采笋来实现优质高产,每667 m2 年产值近1.3 万元,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超过15 a(年),效益显著。
优良17 号哈密瓜商品性好、瓜甜质脆,深受市场欢迎,近些年在海南的种植面积每年达650 hm2(9 750 亩)。本文结合优良17 号的特征特性,总结出海南滨海沙地简易大棚哈密瓜规范化栽培技术。
山药浅生带定向结薯栽培技术是一项变废为宝、造价低廉、操作方便、省工省力的专利新技术,适用于平原山药种植区,每667 m2 比传统的山药栽培节省50~60个用工,产量增加500~800 kg,节本增效15%~20%。
根据福建闽清县不同海拔地区、多子芋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总结出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正常上市型、延迟上市型4 种多子芋周年栽培类型和栽培技术,避开了多子芋上市高峰期,提高了种植效益,实现了周年供应。2017 年闽清县多子芋周年栽培面积突破2 500 hm2(3.75 万亩)。
双拱伞形支撑宽体钢架大棚是江苏扬州地区引进改良的新型大棚,空间开阔,便于辣椒在育苗、移栽、施肥、深耕、起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生产操作,省时、省工、节约生产成本。
甘肃庆阳甜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进一步提高甜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总结出早春甜瓜—秋延后辣椒—越冬菠菜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塑料大棚周年生产,每667 m2 收入2.4 万元,比传统的早春甜瓜单一种植模式增收1.0 万元。